标签:
社会性发展沟通父母孩子 |
分类: 懒猫的早教园地 |
暑假一到,好好的姑妈带着她的小表哥来京,这两天接了好好住到奶奶家。好好同学玩得开心,连个电话都顾不上给我打,我主动打电话给她,人家一点没表示出想妈妈的意思,为娘的一时心里竟有点泛酸。
昨晚,获得自由的我和大胡子在家通过网络视频看了一晚上热门电影。今晚闲来无事,翻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和《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一边复习,一边反思我和好好出现的沟通问题。
最近没能及时跟上好好同学成长的脚步,我成了好好眼中的“啰嗦妈妈”。值得庆幸的是,鉴于之前咱把亲子关系的基础奠定得比较牢固,该同学能够在我面前放松且毫不顾忌地表达出她对我的不满,由此提醒我赶紧反思自己的行为,相信还为时不晚。
我成为啰嗦妈妈的主要原因:说教
好好有一次说了一段超级经典的话,描述一个小人一天里的无奈:“还想睡觉的时候要起床(早晨),还想玩的时候要上课(上午),不饿的时候要吃饭(幼儿园晚饭时间早),还没玩够呢要被接走(下午),不困的时候又要睡觉了(晚上)。”显然,在社会性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越大就越不能“随心所欲”。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也越来越成为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这也是造成亲子关系矛盾的一个原因。我们成人会在礼节、穿着、生活细节等很多方面,不断加强社会性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书里总结了父母们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最习惯使用的十种错误的对话方式,包括:1、责备和问罪;2、谩骂;3、威胁;4、命令;5、说教;6、警告;7、控诉;8、比较;9、讽刺挖苦;10、语言。
给自己对号入座,我目前的问题是第5点——“说教”(还好,只符合一条,问题不算太严重哈)。用吉诺特博士的话讲,这种沟通方式“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5、6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建立了比较强大的自我意识,对于好好同学,我所用的说教方式,让她觉得我不尊重她和批评她,所以,她此时的精力没放在问题本身,而是避免让我进一步说教——“妈妈,请闭嘴。”
解决的办法一: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胜于说教
实例1:(参见《好好同学成长点滴(5岁11个月)——
某天早晨吃早饭,好好吃着吃着,突然扭过头去,打了一个喷嚏,嘴里的食物碎屑纷纷落到地上。
我见了说:“你刚才打喷嚏的时候知道扭过头去,这很好,只是,还要捂上嘴,你看地上......”
好好说:“妈妈,请闭嘴。”
如果我换成这样的说法——“我看到你把嘴里的东西喷到地上了,我们来用抹布把地擦干净。”
以好好的年龄,她在食物喷落到地上时,其实自己马上就能意识到:吃着饭打喷嚏要捂上嘴。但是如果我用了说教的方式,好好会觉得我在批评她。她此时的精力就放在如何让我“闭嘴”,而不是如何解决造成的问题和避免下次发生同样的事。
吉诺特博士:“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摘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解决方法二:“理解和共鸣”是谈话的基本原则
实例2:(参见《好好同学成长点滴(5岁11个月)——
前不久好好和上上去比如世界“闹独立”,接他们回家的路上,小人们虽然看起来很疲惫,可是玩性还很浓,说要去我家接着玩。给上上妈妈打电话,上上妈妈说,上上同学早晨起得太早,这两天又没休息好,不同意继续玩。闹过独立的两人很坚持,据理力争,看上上在电话里说了半天未果,好好又抓过电话,继续游说上上妈妈,还说,我已经去你家玩了很多次了,这次不让上上来我家玩很不公平,云云。我超佩服上上妈妈的坚定,两小人最后无奈挂上电话。两个孩子在车里闷闷不乐。
我一边开车一边劝解两个孩子:“你们今天不能继续一起玩,一定不很开心,不过以后还能一起玩啊,不是每个周末都有机会一起玩么......今天一起玩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很累了啊......虽然好好去上上家次数多,也不是不公平啊,我们每次去玩都给上上妈妈添了很多麻烦,这次上上妈妈是不想给我添麻烦啊......”
说啊说啊,我都快被自己给感动了,好好却说,“妈妈,你能不能别啰嗦了?”上上也赶紧嘟囔一句:“这句话我早就想说了。”
接着,闹独立的小人们语出惊人,好好说:“做了妈妈怎么都这么啰嗦,我以后不打算做妈妈,做妈妈一点都没意思,让孩子觉得烦。”上上也说:“是啊,以后我也不打算结婚,结婚了都要生孩子,生了孩子可太麻烦了!每个妈妈都让孩子觉得烦。”我晕!
如果我在安慰孩子们时,只说——“今天你们不能继续在一起玩了,一定很不开心!”就此打住,相信孩子们不仅不觉得我啰嗦,还会觉得我很理解他们,也不会有后面的“不做妈妈”“不结婚”的消极感慨了!
吉诺特博士:“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做出回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摘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
为避免继续当啰嗦妈妈,我总结了两大亲子沟通原则(3岁以上孩子的父母均适用):
1、别把重点放在说教和责备上,关键是指导或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任何时候先要体谅孩子的情绪,同时,也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真实感受。
鼓励孩子与父母合作的五个技巧(根据《如何说...怎么听》整理,5岁以上孩子的父母必背):
1、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2、提示: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避免说教和长篇大论;
4、说出你的感受: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还是可以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的。
5、写便条:有的时候,文字比口头说更有效。
改变啰嗦妈妈的形象,做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好妈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