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自私分享社会性同情善良给予帮助懒妈妈育儿经 |
分类: 懒猫的早教园地 |
这个周末,好好幼儿园要举办一个义卖活动,义卖的全部收入将会捐给玉树地震灾区。
好好回家告诉我说,老师让她们准备一些自己的书和玩具参加义卖。该同学有些紧张地说,“我的书和玩具都还要用,不能卖的。”08年四川地震的时候,好好曾经和老师一起把幼儿园募集到的捐款送到扶贫基金会,那时,还不到4岁的她,其实并不太能够理解这个做法背后的含义。现在好好已经懂得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但是对于这次的义卖,好好似乎没有把义卖和捐赠联系起来,她对于需要拿出自己的书和玩具这个要求,首先感到的是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
为娘的先“以身作则”,对她说:“我这里有一些书,可能是别的妈妈感兴趣的,可以拿去参加义卖。你帮我整理一下吧。”帮我整理书的过程中,好好发现,自己用不上的东西别人可能还用得上,这样就能够帮助到别人了,于是,她也很“慷慨”地整理了一些自己的书,放到装义卖物品的盒子里。
这件事让我想起前不久去北京广播电台做的一期节目,题目是“孩子的自私和分享”,把其中的一些核心内容整理如下,和妈妈们交流。
-------------------------------------------------------------------------------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幼儿园老师写下这样的工作体会,这位老师整天都会接到孩子们的告状:“老师,XXX不帮助我!”“老师,XXX不给我玩他的玩具!”......这位老师感叹到: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自私呢?都不肯主动去帮助或分享。
看到这里我也颇有感触。我的感触是,没有得到帮助或者分享,就是告状的理由吗?如果我是那位老师,我想我可能会这样和告状的孩子说:“亲爱的,玩具是XXX的,他有权利决定是否和你分享。”
有一位妈妈曾经和我说过她家的一件事。家里有朋友带着孩子来做客,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方待客,就提前再三叮嘱孩子,必须请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可是,等客人来家里以后,这位小主人一点都不像妈妈希望的那样,什么都不让小朋友动,小朋友刚拿起一个玩具他就抢回来说,“我的!不给你玩!”就连家里的废纸都不让小朋友动。妈妈一说他,就哇哇大哭起来,搞得这位妈妈和客人都很尴尬。
听了这件事,我想,如果这位妈妈首先能尊重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不是强迫孩子一定必须把玩具和客人分享,而是先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问一问孩子哪些玩具是他愿意拿出来和小朋友分享的、或者是现在自己已经不玩的,可以拿给小朋友分享的,那么,孩子的做法可能会完全不同,也能体会到和朋友一起分享的快乐。
很多妈妈在孩子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时就很焦虑,担心孩子今后会很小气,不够大方。但是,如果孩子没有体验过拥有的感受,没有学习过如何支配自己的物品,何谈分享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0-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具备自我为中心的特性,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孩子所表现出的在父母看来“自私”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是孩子“所有感”的萌芽,这个方面建立得好,才能够发展到今后的独立性、自尊和自爱。
在培养“所有感”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原则:
1、不要让孩子因没有足够的所有物产生受挫感。
这里面,足够的所有物不一定都是要花钱买,也不是满足孩子全部的要求。
我们带孩子去外面玩的时候,孩子往往喜欢捡些小树棍啊、小石头什么的带回家,对这些东西像宝贝一样。其实,孩子在小时候拥有属于自己的玩具和用品,并且有权支配,这一点是非常有益的。如果孩子有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这对于培养所有权也特别有益,还能鼓励孩子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2、允许孩子拥有个人所有物,仔细保管,但不允许小气。
人的自我就像气体一样,只要没有外在压力的约束,就会膨胀起来。所以,教养孩子的时候,要让外在的压力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习惯,树立孩子的分享的观念和同情心,但是,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接受度,千万不要通过责备和惩罚的手段来教育孩子分享。
这个过程中,妈妈的态度也很重要,提醒注意三点:
1、首先要公平。
2、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善良、给予和帮助的观念。
3、分享和给予的做法并不是自我牺牲。
有关这个话题的更多内容,欢迎收听前不久我在北京广播电台的育儿节目中,就“孩子的自私与分享”话题所做的广播访谈: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80&start=20100120210000
更多链接:《懒妈妈快乐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