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学习机构和老师的一些问题
(2009-02-09 13:23:38)
标签:
兴趣班机构老师育儿 |
分类: 懒猫的早教园地 |
(本文发表在上周末手机报《育儿天地》,是赵明主编策划的“别让兴趣班扼杀了孩子的兴趣”专题的第二篇;经赵明主编编辑定稿的文章在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bf8670100c2um.html。
上一篇为:关于兴趣班,家长要避免三种错误心态)
本期主题:兴趣学习机构和老师的一些问题
友童
上一篇文章讲了家长对于孩子上兴趣班的几点误区,现在说说一些兴趣班和老师存在的问题。现在是一个商业社会,办兴趣班也是要赚钱的,所以,选择的兴趣班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家长要冷静地进行判断,不能盲目相信权威和广告。下面就说说目前一些兴趣学习机构和老师存在的问题,给家长们提个醒。
导读:
问题1:培养兴趣还是教技能?
问题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问题3:只顾迎合家长的要求
问题4:光快乐,不发展
问题1、培养兴趣还是教技能?
小故事:
妮妮从小喜欢音乐、爱唱歌,常常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节奏感特别好,一副乐在其中、很陶醉的样子。妈妈为了发展孩子这方面的潜质,在妮妮4岁的时候,给妮妮报了钢琴和舞蹈班。但是,没过多久,这两个班妮妮就都不想上了,妮妮还哭着告诉妈妈,舞蹈课太疼了,原来,舞蹈课上的形体训练,由于老师很严格,妮妮非常受不了。妈妈很迷茫,本来是为了让孩子发展兴趣才花钱报班的,怎么到头来反而没兴趣了呢?
针对这个话题,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孩子参加的兴趣班,是为了激发和保护孩子兴趣,还是让孩子学习一项技能?比如,现在一些艺术方面的兴趣班,美术班就是教孩子素描和临摹,音乐班就是教乐器演奏,舞蹈就是形体训练,我并不是说这些不应该学,而是,在兴趣培养的初期,过早地进行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对孩子有何影响?技能学习是激发还是限制了孩子的兴趣?
顺延前面举的例子,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做为一种人类共通的语言,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艺术作品的核心其实是表达艺术家内在的一种感受。而小孩子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本能,比如涂鸦,就是孩子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毕加索曾经说过:“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力图使自己画得像个孩子。”而当我们过早地让孩子进行素描等训练时,会让孩子陷入一个定式思维,不再随心所欲地画自己的感受,从而扼杀了他的想象力,也违背了艺术学习的真正内涵。
此外,过早的技能学习和严格训练,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很多教育工作者发现,孩子越大,技巧性的学习就越容易。比如十几岁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只需要几个月,就能达到几岁孩子学好几年的水平。学习钢琴也是一样,如果太小就开始,孩子手指的力量和协调性都还没有具备条件,耐心和自我约束能量也很差,过早学反而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
问题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小故事:
千千4岁以后,对下棋很感兴趣。有时他看到别人下棋,在旁边看得很专注,一坐就是大半天。妈妈觉得应该趁机引导一下千千在这方面的兴趣,就给千千报了一个国际象棋的兴趣班。兴趣班的老师是一位上年纪的老者,下棋水平很高。一开始,千千兴致盎然,回到家还教爸爸妈妈怎么摆棋。但是上了几节课后,千千就不愿意再去了。妈妈和千千一起听了一次课,发现老师教孩子的方法很传统,完全是填鸭般的灌输式教学,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而且,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还很严格。千千由于年纪小,课程内容又过于枯燥,他坐一会就坐不住了,因此会遭到老师批评。所以孩子就不愿意去学了。
我并不是对兴趣班的老师全盘否定,但是,有很多兴趣班的老师,都是采取传统的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如果一味只是用教的方式让孩子学习,结果孩子可能只是记住或者背会了一些技术和技巧,即使当时看起来有很大进步,却没有真正领悟到所学东西的内涵,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枯燥,失去兴趣。
越是小的孩子,选择适合的学习兴趣老师越重要,因为在很小的时候,更需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兴趣班的老师不一定是大师或者专家,但是一定要能懂孩子的内心,不能仅从技能的角度去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发展的特点。如何教,需要相当精细的把握,不要让灌输式的学习埋没了孩子的兴趣。
3、只顾迎合家长的要求
小故事:
4岁的齐齐参加了一个绘画兴趣班。这个兴趣班的理念很新,提倡让孩子体验艺术而不是学习绘画技巧。兴趣班经常组织孩子们去郊外写生,家长也都一同前往。有一次,老师让孩子们在动物园里观察袋鼠,然后画下来。观察时,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袋鼠两个尾巴,有的说袋鼠的耳朵长长的,老师打断了孩子们的讨论,统一讲了袋鼠的每个细节。画的时候,老师到每个孩子面前指导,如果孩子画得不象,就指出该怎么画,甚至把着孩子的手改几笔。最后,孩子们画出了很像的袋鼠,家长们都很满意,兴趣班也把孩子们的作品做为教学效果展示出来,吸引其他家长。
这个兴趣班,表面上看起来很不错,但是,为了迎合家长的愿望——让孩子画得象,老师没有让孩子充分进行观察和感受,也没有在孩子绘画时给予自由发挥的机会,只是一味满足家长的意愿,让孩子们画出家长满意的作品,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家长来花钱报班。
这个现象,与其说是机构和老师问题,其实,深层次上是源于家长的心态。因为兴趣学习要花钱,钱花了,就会期待回报,而且想要看得见的回报,再加上很多家长因为自身的局限,并不理解孩子学习的内容,那种期待很可能就是错误的。这样一来,如果兴趣班的宗旨只是让家长满意,而不是为了从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出发,反而很可能让孩子失去很多原有的内在潜质。
4、光快乐,不发展
这一点,其实也是针对上面那条“只顾迎合家长要求”的深入探讨。
教育专家李跃儿,也是一位画家,她曾经在网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很多美术班的问题:“老师想法设法创造一些让孩子感兴趣的绘画方式,比如,在蛋壳上画、在玻璃上画,玩画等等,由于方式和工具的多样,使孩子对绘画特别感兴趣。孩子产生绘画的愿望被老师借用,老师设计一些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绘画内容,就会产生一批看上去令人震惊的绘画作品。老师、家长和孩子都乐在其中,但是时间久了,唯一糊涂的可能就是孩子。他们会搞不清这样的作品好在哪里,也搞不清自己想表达什么。
这样的美术班目前是市场上最流行也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会在事后给这些画冠以培养创造力、培养想象力等类别,家长也区分不出来。这样的绘画课不能让孩子获得太多用来帮助内在建构的东西。将来有一天,孩子不满足于这种绘画形式了,可能会变得象没有学过画一样。”
现在有很多兴趣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利用家长不懂、却又期待看得见回报这个心理,采取一些表面上让孩子感兴趣又能出彩的方式,让家长看起来,觉得孩子很喜欢,而且学习效果明显。但是,归根结底,孩子却什么也没学到,白白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对于这样的兴趣班,家长们要擦亮双眼,加强和提高自身的认识。(文:友童)
《别让兴趣班扼杀了孩子的兴趣》系列文章汇总链接:
第一部分:关于兴趣班,家长要避免三种错误心态
第二部分:兴趣学习机构和老师的一些问题
第三部分:关于兴趣班的三大行动方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