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揭穿孩子的“小聪明”
(2008-12-22 00:16:07)
标签:
小聪明倾听父母儿童孩子育儿 |
分类: 懒猫的早教园地 |
(这是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供妈妈们参考)
很多妈妈都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已不再是原来乖乖听话的小宝贝,妈妈需要和小人儿“斗志斗勇”了。当孩子面对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和要求时,孩子总能找出自己的办法来应对,这时,妈妈该怎么办呢?
小故事:
迪迪是一个4岁的男孩。每天晚上,为了让迪迪按时睡觉,妈妈费尽心思,因为迪迪总是能想到各种办法来拒绝睡觉。比如这一天,“迪迪,你该上床睡觉了。”“妈妈,我要上厕所。”上过厕所,迪迪又说,“妈妈,我肚子饿了,要喝牛奶。”喝过牛奶,迪迪又想起来,“妈妈,我的玩具还没有收起来呢,老师说玩过之后要归位。”面对迪迪这些看似“充足的理由”,妈妈无奈又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小聪明”: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怕迪迪养成“耍小聪明”的习惯,成为一个“狡诈”的人,可是如果批评他,又怕孩子会伤心,不知该如何去说。
故事背后:
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会出现迪迪的情况,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忧。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着心智的不断发展,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经过思考找出办法去回避不喜欢做的事情,是孩子的本能。
尊重和包容孩子的“小聪明”
在孩子耍小聪明这件事上,请妈妈们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认为孩子“耍小聪明”就是“狡诈”和“阴谋”的表现。虽然这些“小聪明”在成人眼中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对小孩子来说,这是他出于本能的一种选择,请妈妈们本着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
如果妈妈去揭穿或者批评孩子的“小聪明”,孩子自己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孩子会认为,他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妈妈不喜欢。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不再耍“小聪明”了,但是,也丧失了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找到“小聪明”背后的真正原因
有些妈妈会说,很多时候,根本做不到冷静地面对孩子耍“小聪明”,比如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妈妈就会觉得很心急,让孩子“乖乖就范”。
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理由”,如果和孩子讲道理或者争论,并不会解决问题;而且,还可能会让父母感到生气,于是,父母往往会采取说教、强制甚至惩罚的办法,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显然也不能达到效果,还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
避免冲突的一个关键原则是,不要长篇大论地讲道理,也不需要和孩子就事论事地争论,很显然,孩子此时提出的理由,只是针对他不想做的事情,孩子为什么不想做,找到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前面故事中的迪迪,为什么会“耍小聪明”不睡觉呢?可能是因为他在那个时间根本不困、或者是白天和妈妈分开的时间太长,晚上想多和妈妈在一起玩,等等,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样孩子也不用把精力花在和妈妈“斗智斗勇”上,而是用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上。
从“小聪明”到“大智慧”
虽然孩子的“小聪明”并不是坏事,但是仅有小聪明是不够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强大的意志力,才能把小聪明转为大智慧,帮助孩子取得成功。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做呢?既不能揭穿孩子的小聪明,又要坚持原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意志力,这是不是矛盾呢?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在倾听孩子、对孩子表达爱的基础上,更容易坚持原则。这样,既保护了孩子运用“小聪明”的积极性、避免亲子冲突,又有利于孩子接受原则,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比如,如果孩子不愿意关上电视写作业,此时,妈妈先简明强调原则:“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然后,可以倾听孩子、和孩子共情:“你一定很想看这个动画片,因为要写作业不能看完,这真遗憾。”此时,孩子可能还会找个理由,坚持要看完再写作业,妈妈坚决但不是强迫地表明态度,并适时表达对孩子的爱:“妈妈很爱你,你看不成动画片,我也很难过,但是,你应该先完成作业。”
在孩子的内心得到父母的适当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孩子有能量面对内心的冲突,逐渐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觉和需求,形成明确和正面的自我意识,以做到自觉自愿地接受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意志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文:友童)
(本文曾经发表在《中国妇女》杂志,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商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