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和画家都喜欢运用色彩表现生活,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画家是直接用色彩表现在画纸或画布上,给人直观的美感;诗人则是通过对色彩的描写,烘托气氛,增强诗情画意,提供更加丰富的想象余地,激发人的感情,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古人作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而轻快的色彩,抒发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彩,则寄寓了诗人伤感悲悯的情绪。中国古典诗词中,运用色彩创造美感的范例很多,且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黄色在绿色的村托下显得格外亮丽,自由自在的白鹭在一碧如洗的青天上飞翔,白色在蓝色的映衬下也特别赏心锐目,绿、黄、白、蓝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了绚丽的画面。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白色的鸟在碧波上显得更白,红花在含黛的青山中更显火红。作者以浓彩重墨渲染出一派怡人风光,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下文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蓝绿的江水映衬出红日下的江花的描写,显得鲜明亮丽,明艳迷人,色彩对比极为强烈,勾画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美景。
诗人如懂得色彩搭配的美学原理,写出的诗句更能打动人。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诗句中没出现颜色的词语,但“柳暗”使人想到墨绿色,属于冷色,“花明”使人想到鲜红色,属于热色。一暗一明,一冷一热,对比是如此强烈。红和绿是对比色,俗语说“红配绿,丑得哭”,那是指同等比例的红和绿放在一起,在绘画中这是很忌讳的。如果把它们搭配得当,会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这里,柳树面积大,红花面积小,你想,大片的暗绿色衬托一簇簇鲜明的红花,那颜色是多么的明快。
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与陆游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红绿相间,肥瘦相映。大片的绿衬托少量的红也给我们描绘出一种美丽的景色。只不过这里的红瘦却是指娇弱的红花经不起暴风雨的袭击,大部分零落了,给人一种伤感。
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里蓝天绿水量大,白毛和红掌量小,但色彩鲜明。鹅洁白的羽毛被绿水所村,红掌被清波所托,鲜明而协调,
“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美景如画,栩栩如生。
当然古人描写色彩的诗句还有很多。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描写色彩的古诗词,摘录于下,以飨读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唐】王维《红豆》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送别》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唐】白居易《杭州春望》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唐】白居易《观刈麦》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唐】刘禹锡《玄都观桃花》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