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出行记(63)——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之儿童馆
(2018-12-05 17:30:29)
标签:
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儿童馆 |
到达耶路撒冷,有一个地方必须去,那就是坐落于耶路撒冷城西的大屠杀纪念馆(The Holocaust History Museum),因为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大屠杀给犹太民族带来的伤痛;更可以了解这个民族面对伤痛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寻常的智慧。这是我从大屠杀纪念馆东面的儿童馆走到阳光下时首先想到的。
很不凑巧,我们游览耶路撒冷那天(10/30)恰逢每四年一次的市长选举日,为了便于市民投票,全市放假了。大屠杀纪念馆下午也关闭了。尽管旅行社已有预约,但预约被取消了;所幸我们下午1点多到达时,儿童馆还没有关闭。听说还可以参观儿童馆,我顿有“不幸中之万幸”的感觉,因为我“备课”中了解到儿童馆的设计是非常独具匠心的;我因此对参观儿童馆是特别期待的。
因为纪念馆内不可拍照,我便只带了手机就跟着张导进入了游客中心。乘张导购票的功夫,我在游客中心四处打量,这里有一些关于大屠杀受害者的展品。大厅里可以拍照,我用手机拍下了一幅照片,我知道这是大屠杀纪念馆中最著名的照片,照片的下方写着这样的英文:Record Shoah Victim’s names today so they will always be remembered(今天我们记录下大屠杀受害者的名字,他们将因此永远被后人铭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600万犹太人被德国纳粹屠杀。纪念馆正在为每一位受害者建立档案,这张照片就是在希望能够提供照片上受难者信息的人与纪念馆取得联系。600万受害者啊!这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尽管几乎不可能完成,但以色列人仍在努力,因为大屠杀纪念馆的原名叫Yad Vashem,那是希伯来语原文的发音,意思就是《弥赛亚书》(圣经旧约)中“有记念、有名号”的含义。
(右侧是游客中心。正前方是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馆。)
http://s16/bmiddle/001ob4lDzy7pJthOcUf6f&690http://s4/mw690/001ob4lDzy7pJtlhFV963&690
(此照片来自网络。)
跟着张导直接来到了东面的儿童馆。那是一座原石结构的建筑,仿佛是借助一个山洞建成的。入口处有一大块长方形的透明玻璃,显然是为了不遮挡后面的山石和树林,但我的视线已完全被玻璃板上黑色的字体所吸引,上方应该是希伯来文,下方是英文,我读完英文,明白了:这座为纪念在大屠杀中被杀害的150万儿童的纪念馆由亚伯拉罕(Abraham )和伊蒂塔-斯皮吉尔(Edita Spiegel)夫妇慷慨捐资建成,他们居住在加利福尼亚比弗利山;他们以此纪念自己的儿子尤赛尔(Uziel),尤赛尔于1944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害。我很佩服这对夫妇,他们愿意把“纪念150万儿童”写在了第一行,这让一个私人纪念馆充满了博爱之情。
我们沿着一条向下延伸的原石坡道往前走,在坡道尽头看见一幅真人大小的浮雕,一个约三岁模样的小男孩天真无暇地微笑着;浮雕的下方写着小男孩的名字——Uziel。刹那间,我明白为何孩子的父母要不惜代价永远留住孩子早就逝去的笑容,因为这笑容最能触动人类的良知。
顺墙左拐,瞬间所见可谓摄人心魄:眼前一片漆黑的背景墙上全是儿童的笑容,男孩、女孩,或笑得灿烂,或笑得腼腆,或故作深沉,但每一张脸都是那么纯洁可爱!如果不是黑白两色,我会以为来到了某个少年宫。但这里是大屠杀儿童纪念馆,这些天真的孩子70多年前就被德国纳粹杀害了!孩子们在冲我微笑,而我却只能泪眼凝视着他们。
http://s15/mw690/001ob4lDzy7pJtEBXZ42e&690
离开微笑的孩子,继续往前,终于进入了一个大厅,顿觉眼前一片漆黑,看不到脚下的路,只能扶着墙边的栏杆(特意设计的)一步一步往前挪动。几秒钟后,眼睛有些适应了黑暗,我发现上下左右仿佛全是曲折的镜面,不知哪里是火烛的源头,只觉得小小的火苗无限地折射着、反光着,整个大厅犹如一片星海,我也顿觉自己似乎置身于星空之中了。“那星星就是孩子吧?只要天上还有星星,孩子就永远活着吧?”我相信自己读懂了设计师的心愿。从进入大厅的那刻起,就听到一个低沉的男中音在“空中”回荡:他深沉而缓缓地用英语报着一个个孩子的姓名、国籍和年龄;6 years old(6岁), 3years old (3岁),2 months old(2个月)……孩子的年龄无疑是最刺痛人心的。
昏暗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我啥也没看见!”真遗憾,她对“满天星星”视而不见!我知道她在期待看到什么,因为在我们类似的纪念馆里,一定会有许多惨不忍睹的照片;我们习惯了用揭露敌人的残忍来宣泄心中的悲愤。
大屠杀儿童纪念馆确实“啥也没有”,我们扶着栏杆在“星空”中转了一圈就出来了。但我却忍不住这样想:“以色列人控诉德国纳粹的方式很高贵!”是的,我想到了“高贵”一词。我没进入主馆,我至少认为儿童馆的设计确实独树一帜:没有哀嚎、没有呐喊、没有一张血腥的照片;以色列人仅仅用孩子甜美的微笑就让大多数来访者心情难以平复。谁之罪啊?答案是肯定的:孩子肯定无罪!
圣经旧约中上帝耶和华确实多次惩罚犹太人,比如降瘟疫于犹太人,比如让他们在旷野流浪40年……但总是因为“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但这些儿童,他们还不懂何为“恶的事”,所以德国纳粹屠杀150万犹太儿童无论如何挑战了人类良知的底线!
因为没有参观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馆,从儿童馆主来后张导还是很敬业地给大家作全面的介绍;当大伙围着张导站在儿童馆门口时,我悄悄离开了。那一刻,我更愿意独自去花园里走走……
尤赛尔的父母不仅捐资建了大屠杀儿童纪念馆,还在纪念馆旁边建了花园。我看到树林中很多树根旁都有写着名字和国籍的牌子。听说有些是受害着的家属为纪念受害的亲人栽种的;也有些是以色列政府为感谢那些在二张期间帮助过犹太人的义人而栽种的。其中有为奥斯卡-辛德勒栽种的树,可惜我没有时间找到。
我来到了一座纪念碑跟前,内狐形的纪念碑直插云霄,这是为所有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牺牲的英雄而建的纪念碑,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纪念碑下有一圆盘形的雕塑,上面放满了小石块;我猜测石头放在圆盘上,寓意着生命如同磐石永不可摧,因为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当年被辛德勒救下来的犹太人来到耶路撒冷辛德勒的墓地时,人人都往他的墓碑上放了一小块石头(我们去了辛德勒的墓地,但也因关闭,只能隔着围栏看了一眼)。当年被辛德勒救下的1100个犹太人,如今已超过了6000人,因为当年辛德勒救下了不少儿童。
虽然没能进入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馆,但仅仅看一眼儿童馆,我已能明白为何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要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不择手段地将潜逃的头号纳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从阿根廷擒获,并秘密押送回以色列,将他送上审判席,最终以“灭绝人类罪”判处其绞刑,因为他们必须对600万在大屠杀中失去生命的犹太人,特别是150万犹太儿童一个交待,这是他们的使命;“摩萨德”还在行动……
“尊重生命,铭记历史,走出黑暗,迎着阳光,走下未来。”这是犹太籍建筑大师萨夫迪设计的大屠杀纪念馆(儿童馆)给我留下的的印象。当我从“黑暗”回到阳光下时,我感觉阳光有些刺眼,但很温暖。世界需要和平!
http://s13/mw690/001ob4lDzy7pJu4XZ9i9c&690
http://s8/bmiddle/001ob4lDzy7pJu7KiFx5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