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智慧 |
2006年10月,在由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对全区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的示范课上,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为南京三牌楼小学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这堂普通的作文课却引来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陆续刊登了一些评论文章,从文化学、生命学的角度对这堂作文课提出了质疑。为此,本刊邀请了几位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教师,对此发表看法,以期引起读者的多角度思考,共同研究语文课改中的新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执教者言
王崧舟: 唤醒沉睡的言语生命欲求
大家评论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成尚荣: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钱正权: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贾志敏:上海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许
曹建召: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李怀源: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小学语文教师
吴
潘新和:《言语生命的启蒙,诗意人生的引领》
成尚荣:《理念变革与作文教学突破》
钱正权:《一次“偶尔偏离正轨”的有益尝试》
贾志敏:《儿童作文是一种练习》
许
曹建召:《这是不是一堂生命教育课》
李怀源:《看看“残忍”的背后》
吴
网友言论
正方:
●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残忍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只要运用得当,何必拘泥于形式呢?
●通过“让至亲在纸上消失”的想象,就把孩子引入生离死别的场景,从而真切地品尝到人间悲情,感受到心灵的煎熬,这不啻为一场实战演习。而孩子们也在这场“演习”中表现出色,不仅交出了一份份令老师和家长刮目相看的习作;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场情感体验,让孩子懂得亲情的珍贵,也会懂得感恩回报,实在是一种启发心智的有效教育形式。它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作秀成分,较之于那种让富家子弟和贫困生互换环境的教育不知要高明多少,负作用也小得多。
●这堂作文课之所以上得好,不在于形式新颖,而在于让孩子发现了内心中埋藏的真实的自我,触动了真感情。经历一场失去亲人的伤心体验,让孩子更加珍惜亲人的关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这不是一堂简单的作文课,而是一次心灵发现之旅,一堂亲情温习课。
反方:
●写好作文,关键在于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再就是掌握一些写作技巧。用那种“残忍”的办法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难道就不可以让孩子从同情、善意、怜悯中产生心灵的震撼吗?
●如果这位老师是项羽的儿子,他一定会说:“父亲,你别过江,就自刎一回吧,我好写篇空前绝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