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索人性深处的“黑洞”——读柳营《我之深处》

(2014-03-30 10:56:14)

     每天走在大街上,我们和那么多陌生人擦肩而过,但是我们对他们并不了解,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他们此时此刻的生命片断,而并不了解他们过去的经历,也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细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真正了解的人又有几个?甚至对于自己,我们也并不是能够完全理解,我们所能理解的只能是我们意识到的部分,而我们无法意识到的部分或许会更多。这或许是人生之于世的一种悲哀,即使在我们与“自我”及最亲密的人之间,仍有无法穿越的障碍与隔膜,我们每个人都被封闭在“自我”之中,只能以此时此地的“自我”感受世界,只能以这个受限的视角与“他者”发生关联,因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难免的,而当这一隔膜发生在最亲密的人之间时,便会让我们看到人世间最平凡而深刻的悲剧。

    柳营的《我之深处》便为我们讲述了两个情人之间的“隔膜”,并以此探索“我之深处”。小说的主人公云雷、雪竹两小无猜,他们和共同的朋友黑子自幼在一块长大,但是在上初中时,黑子却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这件事对他们的心理及两人的关系造成了巨大的阴影,他们两人由此而分手,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各自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婚姻,但他们彼此并未忘记对方,仍将对方当做最为亲近的人,黑子的阴影也仍横亘在他们之间。随着小说的渐次展开,我们可以看到,黑子的失踪之谜确实牵连到很多事情,是他们始终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在这里,小说以侦探小说的笔法,层层推进,层层转折,深入到了人性及情感纠结的最深处,而到故事的最后,两个历经沧桑的人又在医院中交错而过,他们能否相遇,能否倾听彼此的心声呢?小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

    小说以主人公云雷、雪竹两人的自我叙述交错展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心路与情感历程,以及他们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认识与感受,他们之间的错位与“隔膜”。在时间的安排上,小说先从较近的时间(2004年)切入,然后又回到最初(1983年)追溯他们的童年,以及他们的成长的历程,他们遇到的人与事,最后又回到最近的2009年,展示他们在历尽沧桑之后的情感与生活状态。双重视角与时间的错落安排,让小说整体上更加丰富细致,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小说的语言清丽、自然而富于诗意,如果说以这样的语言讲述情爱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细腻与真切,但是当小说逐渐从“情爱小说”转向心理“侦探小说”,逐渐逼近故事最隐秘的核心时,这样的语言与叙述方式却仍不显隔膜,这可以说与作者整体的追求及其艺术风格相关。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黑子失踪之谜的逐层解密,但作者并不是要讲述一个侦探故事,她所要侦查的是“人心”,是“我之深处”,而黑子之死也让我们在更深层次上思考生命,思考爱情的深处与友谊的边界,这样的艺术追求让小说在整体上具有一种沉思性与抒情性,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我之深处”的脆弱与不堪,让我们看到了两人情感纠结深处的“黑洞”。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探索的是人性与情感的深处,她一步步追问,一步步展现,将笔触探到了常人不及之处,让人们在“我之深处”看到了生命中最残酷的真相,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现代伦理的脆弱性,但是面对这一残酷与脆弱,作者的态度并不是悲观的,我们在她的叙述态度中可以发现一种优雅的诗意,但这并不是天真的诗意,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诗意,我想这样的叙述态度也可以代表作者的人生态度,尽管生命与情感中充满了种种黑洞,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一种诗意的态度去面对,尽管在“自我”及最亲密的人之间存在着重重隔膜,但并非不存在穿越障碍的可能性,而一个人只有在对“我之深处”有深刻的洞察之后,才有可能更加从容地面对“自我”和这个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