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会想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果托尔斯泰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会以怎样的方式生活与写作呢?托尔斯泰的作品卷帙浩繁,但他一生所关注的问题却很单纯,那就是:一个人怎样生活,才能过得幸福与安宁?由此出发,他探讨宗教、价值与上帝问题,探讨农奴制与俄罗斯的命运,探讨婚姻与爱情问题,他从个人的问题开始思考社会与国家,从贵族阶层走到了人民之中,穷其一生追求心中的理想,终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今天,如果要推选一个人作为“作家”的理想形象,无疑托尔斯泰是最合适的人选。
托尔斯泰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对“文学”却并不是那么在意,晚年他写“忏悔录”,编识字课本,解放农奴,其视野都远远超越了文学,他认为在文学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如果文学不能为此尽力,那便是不足道的。这一看法虽不无偏见,但惟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伟大。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大作家的视野很少局限于“文学”,他们置身于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中,置身于为人类生活更加美好的斗争中,文学只是他们思想与表达的一种方式。不仅托尔斯泰如此,在中国,鲁迅晚年致力于“杂文”的写作,巴金一生都在宣称自己“不是作家”,也是其例子。而返观当前的中国作家,很多人以“纯文学”的名义逃避现实,津津乐道于语言、叙述与形式,而内容则空洞无物或无病呻吟,与托尔斯泰相比,其境界真有霄壤之别。
自托尔斯泰开始写作以来,对他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如梅烈日科夫斯基从宗教的角度,列宁从政治的角度,别林斯基、卢卡奇从文学理论角度等等的研究,都为人所熟知,但远未穷尽托尔斯泰的意义与可能性,这恰似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还有很多的侧面我们没有认识到,所以托尔斯泰常读常新。
托尔斯泰处于于苏俄的重要转折时期,从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到第一个苏维埃共和国,其间不过一百年的时间,充满着思想的震荡、价值的崩溃以及政治的风云突变,正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心与血肉之躯置身于时代的激烈思想冲突之中,探索着俄罗斯与人类的命运与幸福,而托尔斯泰则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人物之一。而在今天,当我们回顾苏俄19—20世纪的历史时,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已成为了俄罗斯文学的重要传统。1980年代以后,俄罗斯文学也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而在今天,“新现实主义”与托尔斯泰,则成了新一代作家的思想与灵感资源。
与俄罗斯相似,中国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痛苦蜕变,旧的价值观念纷纷瓦解,思想冲突激烈而痛苦,一百年前还是“宗族制度”与“三纲五常”,现在则是核心家庭与“后现代”,如此剧烈的变化,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灵挣扎?但又有谁像托尔斯泰那样,为他的上帝而痛苦,为他的俄罗斯而忏悔?又有谁置身于时代之中,勇敢地承受着时代的精神冲击?又有谁在思考人类怎样才能幸福并身体力行呢?只有在鲁迅等少数作家身上,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品质,而这正是他们为历史所记住的原因。
如今我们仍处于现代性的展开过程中,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我们面临的现实与精神问题比托尔斯泰时代更为复杂。价值上的多元与相对主义,让我们困惑,让我们追逐着相互矛盾的“幸福”,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则让我们愤怒、思考与反省,我们只有像托尔斯泰一样置身其中,才能在具体的历史中体会到“人性“的丰富与微妙,才能发出我们的声音,才能在时代的转折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卡尔维诺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萨德在我们心中”,在抽象的意义上,这指的是人性中存在恶与非理性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我也想说“托尔斯泰在我们心中”,人类总有向善的一面,有可以相互沟通的道德与理性基础,尽管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托尔斯泰的境界,但他正如暗夜中的一点星光,可以依稀照见我们前行的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