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底层与“新北京”——读徐则臣的《天上人间》
(2009-04-07 08:44:31)
标签:
杂谈 |
虽然并不影响我们的情谊,但我与则臣在“底层文学”的评价上确实有不少分歧。然而在我看来,则臣的“京漂”故事也是一种底层叙事,或者说是另一种底层文学,但与一般“底层文学”不同的是,他笔下的京漂或伪证制造者是一种边缘人,或者说是一种流动的底层、非法的底层、另类的底层。与“打工者”相似,他们也是从农村或小城镇来到北京的,但他们并不从事一种固定、安稳的工作,而是流浪在这个城市中,以制造或贩卖假证为业,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也走在“正常”与非正常生活的边缘。这样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必然走在一条冒险的路上,并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他们与这个城市的各个阶层都有接触,熟悉其中的一切但又无法融入其中,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偶然性,收入不固定,情感不稳定,并时常会遭遇到警察或同行的暴力,以及欺骗、侮辱或竞争。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社会,可以说是徐则臣的独特发现,他丰富了我们对都市尤其是都市底层的认识。
除了关注的群体较为特殊,徐则臣的京漂故事与一般“底层文学”仍有不同之处。首先,他关注的重心不在于他们所遇到的苦难或不公,而在于他们整体的生存状态,或者说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而不是仅仅突出某一侧面,将他们的生活简单化,而是使各个不同的侧面都能呈现出来,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其次,他所关注的虽然是群体,但并不止于群体,而是关怀每一个“个人”的境遇,所以同样是“办假证的”,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或性情,《啊,北京》、《我们在北京相遇》中的边红旗在诗歌与假证中穿梭,在不同的情感中纠葛,《天上人间》中的陈子午则呈现了一个“成长”的过程,从生疏到熟稔,从怯懦、屈辱到威胁、下狠手,《伪证制造者》中的“姑父”则是不争气而又好强的、充满幻想的,不幸运而又有女人缘的,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及他们之间的差异,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群体内在的复杂性,也使全书更加丰满、紧凑,更富有立体感。
小说依然延续了徐则臣的一贯风格,每一个故事都流畅自然,充满了曲折,而又合情入理,深谙世道人情。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亮点,边红旗和沙袖的故事,陈子午与闻敬的故事,“姑父”与路玉离的故事,看上去都那么不可思议,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都市中,在这种充满偶然性的生活中,一切都是可能的,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即是对这种可能性的探索或捕捉。这种爱情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它们是与他们的生活——“假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浪漫的幻想,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爱情的出现不是让人们远离,而是加深了对这种生活的理解。其次,这种爱情虽然发生在都市中,但都有一个遥远的乡村背景,正如在边红旗的家乡有一个“边嫂”,在“姑父”的家中有一个“姑姑”,这些爱情故事是镶嵌在他们漂泊之路上的,既给他们带来安慰,也为他们带来了烦恼,而在乡村与都市的巨大跨越之间,这些情感必然打上了“落差”的烙印。
在假证生活之外,小说中还有另一个生活圈子,那就是由北大、清华、圆明园、芙蓉里、承泽园等地名,以及小说中的博士、硕士、考研者、记者等身份所构成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北京”,这个圈子既是对假证生活的一种映衬与补充,也可以视为徐则臣在小说中的一个投影。作为“70后”的代表作家,徐则臣已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我们有理由期待他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