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的可贵及其局限——读《王蒙自传》第一部

(2007-01-10 19:58:50)
分类: 书评

 

 

 

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

花城出版社20065

 

 

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王蒙无疑是“五七族”中最为优秀的作家,也是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他同时期的作家——比如张贤亮、李国文、丛维熙等——相比,无论在思想意识层面,还是在艺术形式层面,王蒙的作品都更为深刻、丰富,并常能引风气之先。他的创作,从50年代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到80年代的《活动变人形》、从90年代的“季节”系列,再到最近的《青狐》、《尴尬风流》,都有着鲜明的特色;而在20多年来文学思潮的变迁中,从“意识流”到“先锋派”,从“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之后”到“躲避崇高”等一系列的争论中,我们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因之,在王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的成绩与局限。而王蒙新出的“自传”,则为我们理解与反思王蒙以及新时期文学,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参考。

王蒙的自传共分三部,此为第一部,写的是王蒙从幼年一直到文革结束前的经历,对我们了解王蒙的成长与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关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的回忆,对当代文学史研究颇具参考价值;而王蒙回忆新疆的文字,也为我们理解其“在伊犁”系列小说有一种互文性的对照。

此书中王蒙对童年家庭生活、对父亲梁锦第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这与《活动变人形》中对倪吾诚的描写可互为参照。在小说中,故事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结构,即反思中国知识分子为何如“活动变人形”一般可随意扭曲,而“自传”中则更具有原生态,对父亲一方与母亲、二姨、姥姥一方的冲突,以及母亲一方内部的冲突等等梦魇般的生活状态,有着细腻的描绘,令我们对作家的童年经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这也为我们理解作家如何从生活、从原型中创造出“艺术品”,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实例。

在描写了“如同梦魇”的家庭生活后,书中有这样一段:“家庭成员中处境最优的是我,所有的长辈,不管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冲突,都宠爱我,所以我就有了几分超脱和高雅,有了几分(对长辈们的)怜悯与蔑视,有了几分回旋余地。一个落后的野蛮的角落里的宠儿,这就是童年王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王蒙”即能在相互冲突的不同势力中获得“宠爱”,有“几分超脱与高雅”,如果说童年经验对作家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这一段对我们理解“成年王蒙”的性格及其创作,或许也不无意义。

关于王蒙对其父亲的描写,网上有一篇文章,批评王蒙对其父亲在抗战期间出任伪职一事语焉不详,述及其父的历史,虽无明显躲闪,但也有明显的孤悬之处。”文章的标题虽然略显尖刻,但批评不无道理,将王蒙对其父亲历史的叙述,与他对自己“少共”历史的细致描写相比,则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在取材、剪裁、详略上也是颇有取舍的,而这一取舍,不仅仅出于叙事、结构等技巧上的需要,或许也与作者回忆的心态与自我期许相关。

该书封底的宣传文字从三个角度概括全书:“一个大家的心路坦言”、“一位高官的心灵剖析”、“一位智者的心得阐述”。这一概括不无道理(自然也有宣传的因素),但也令人想起对王蒙“过于聪明”的批评,从这三点来看,一个中国作家所能得到的“好处”他几乎全部占尽了,而据说此书的版权卖到了200万,那么连市场经济的好处也没落下。在书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成功者”志得意满的回忆,却较少看到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不过,此书对我们了解一个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曾有人指出,王蒙的一个特点是无法挥去想成为“精神旗帜”的影子,而从这部自传的第一部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表面的旷达之下,也不无对自身“形象”的刻意经营与修饰,或许这也是回忆文字所难免的吧,但在王蒙汪洋恣肆文笔的衬托下,则难免显得有些分外触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