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羡林先生,山东大学校友怀念您

(2009-07-14 15:10:44)
标签:

书法

山东大学

季羡林先生

校友情

奉献精神

季羡林先生突然去世了。风烛残年,风雨之夕,这其实是无法回避和难以抗拒的。噩耗传来,山东大学的校友们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因为季老是我们最老的校友、最好的校友。

季老只差20天就满98周岁。他15岁到18岁在山东大学附中读高中,6个学期6次考试都得了甲等第一名。当时的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前清状元)大加嘉奖,亲书对联扇面相赠。这是季老初出家门时的玫瑰园旧事,也是平生最风光最美妙的记忆。许多年来,他在书里一次一次地写,向年轻人一次一次地说,讲述这个使他心醉神迷的白鹤梦忆,这个使我们心往神驰的少年故事。

季老60多年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生活,可是他对山东大学校友的那份殷殷亲情,永远使我们为之感念、为之动容。北京见校友,他乡遇故知。每当山东大学校友前去拜访,他几乎总是推掉其他的工作安排,热情接待,热心帮忙。告辞时,只要天气正常,他几乎总要起身出门,在朗润湖边与母校的客人挥手作别。季老是名满天下的学术泰斗,他的书法温婉灵秀,刚柔相济,又极富书卷气。很多人来找他题字。秘书李玉洁老师当然要加以筛选,必要的时候还要挡挡驾。可是对于山东大学的校友们,李老师似乎就没有这份权利了。季老曾经多次当着我们的面说:“山东大学校友的事,我有求必应。不用不好意思说。”李老师有时劝他休息一下,他说:“你懂什么?这是山东大学的校友!不用你管。”李老师只好笑一笑,顾左右而言他。当然,李老师其实一向是特别“优待”山东大学校友的。

季老给山东大学校友写过很多次字。1998年他给山东大学北京校友会写牌匾,那是第一次看见季老写繁体字。1999年,山东大学的校友交流刊物《山大人》创刊,也是请季老题字的。季老写了“山大人”3个字,又另题一幅:“弘扬中华文化,振兴山东大学。题贺山大人创刊号。季羡林,一九九九年二月”。季老当时写毛笔字,用的是原装的“一得阁”墨汁,不掺水直接就写,笔墨沉稳有余而流畅不足。后来觉得这种墨汁胶性太大,稍微蒸发就不易挥毫,我们建议兑入一些清水。其后,季老的书法风格为之一变,显得潇洒流畅俊朗清丽。季老为此很是高兴,挥毫题字的兴趣更浓了。2001年山东大学百年校庆,母校委托北京校友会向季老求题一纸。我们准备了3个稿子给季老送去,季老当即选择了最简洁也是最好的一稿:“百年荣庆,万世其昌”。几天后秘书李老师通知我们去取,潇洒壮观的8个大字令人眼前一亮,那可是季老平生最好的书法作品之一呢!有一次,山东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人托我们求季老给题写书名。这显然是个非分之请,我们也有点惴惴不安。季老拿到书稿后,简单翻阅了一下,当即答应给写,而且认真地夸奖说:“这诗写得不错呀,还是徐志摩的风格呢。”他心情很好,题写的书名也格外娟秀飘逸,令人暗生羡慕。另一次,季老为校友会会徽题字时,很细心地对我们拿去的设计图案提出修改意见。他虽然不是艺术家,但是审美感觉非常敏锐,可以说是心细如发。对于设计上的细微得失也是一望即知、言必有中,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季老的生活是极其俭朴的。因为李玉洁秘书事先宣布过清规戒律,我们请他题字时从来没敢说过“钱”字,也从来没有给过一分钱。有一次,偶然发现季老厨房里的煤气灶实在太老旧,是最最最最原始的那一种,拍电影找道具大概都不好找了,于是就想找借口给换个新的。但是几次提起,都被李老师明确拒绝。这当然也是季老本人的意思:东西只要还能凑合用,就绝对不能扔、不必换。有时我们带点小礼物,比如名酒啦,营养品啦,也几乎全部被拒收。但是偶然带去一点山东特产,先生却喜笑颜开赞不绝口,有时过了很久还会提起,甚至写到书里。后来我们明白了:这是季老对山东老乡、山大校友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校友情啊!后来,逢年过节,有时没事,我们常常准备一点物美价廉的山东土特产,找个理由去看望季老。季老那时已经是90高龄了,体质虽然较弱,但是头脑健康。据李老师说,季老正在主编“中国佛教史”,亲自执笔其中的“龟兹佛教史”分册,平均每天撰写1400字。他像年轻人那样,黎明即起伏案写作,几乎像老钟表似的滴答滴答行之有恒。一天上午因为有点特殊事,我们没有提前约定就临时敲响季老家门。应门的是李老师。季老听见校友来了,立即放下手中工作,从书房走出来跟我们打招呼,然后坐下来聊天。聊了十多分钟,其实是啥正经事也没有。但是自家人的平易随和毫无挂碍,自家人的亲情融融如沐春风,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甚至不由得暗想:季老,您何必对我们这样好啊?

后来看到季老在山大百年庆典写下的这样一则留言:“母校山东大学今年一百岁了。我成为山大的校友已经七十五年了,是校龄的四分之三。”那是在2001年秋天,季老90周岁。75年前,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迎来的这个15岁的农家孩子,这个3年之中连考6个第一的少年才俊,一直魂牵梦萦地挂念着他的母校,一直义无反顾地关爱着他一茬茬的学弟们。山东大学是他灵魂的家。从那至今又是8年过去了,季老离别这个家已经整整83年了。儿行千里走天下,娘牵挂,儿也牵挂。对于一个久久漂泊在外、惯看秋月春风的世纪老人,一生一世之中,这样的家是唯一无二的。这种挚爱深情,更年轻的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季老的生活经历。季老如鱼饮水,我们却只能作岸上观。

季老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301医院的数尺之榻方丈之室中度过的。他呆在那儿无非是为了多活几年。由于股骨头坏死,他已经7年不能站立行动了。为了避免感染疾病,他最近3年未曾被推出病室见见院子里的太阳光。他从前不懂得什么是物质的享受,身困病榻就更无从谈起享受生活了。季老从前说过自己只是任人呼来喝去的“活道具”,住院的这些年就只是任人搬来搬去的“半活的道具”了。他坚持活着,完全不是为了自己。最近半年多,他心情比较愉快,耳目更加聪明,出了很多学术成果,正在酝酿提出“大国学”的概念,这将是一个彪炳世界的学术创新,将是振兴中华的文化号角。去世的前一天,他与几批客人谈笑风生,谈了几个学术项目,写了几幅字。所有这些事,都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学术、为文化。他的脑筋还完全清醒非常灵光,他愿意继续活着,他痴心希望多做点学术文化上的奉献。

可是他毕竟98岁了。鞠躬尽瘁,天不借年,油尽灯枯,奄然熄灭。现在,他永永远远地走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难以置信的事实。可是他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温良宽容的长者风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仁爱庄严的奉献精神,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浓郁美好的故乡情和校友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季老,您是山东大学最老的校友、最好的校友,您是山东大学永恒的丰碑。您永远活在山东大学校友的心里。永远永远。

安息吧,季老!俯仰无愧,一路走好。

魂兮归来,季羡林先生!这里是您灵魂的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见字如见人
后一篇:张衡退场声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