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笔生花及其他

(2009-05-28 22:07:36)
标签:

梦笔生花

李白

江淹

王珣

泰山

无字碑

张铨

杂谈

梦笔生花 五色 李白 江淹 王珣 如椽大笔 泰山 张铨 
梦笔生花及其他(2009-05-13 22:35:21)

         浩荡星辰浩荡风,

         有人高唱大江东。

         何时借得生花笔,

         近看黄山岭上松!

    日前见人佳作,快题此咏。“黄山岭上松”用李白故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

        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满天下。                                             

这是现代汉语成语“梦笔生花”的来源之一。不知从几时起,李白这个“梦笔生花”故事跟黄山搭上了界。黄山东北部北海宾馆右侧的散花坞内,笔架峰附近有一著名景点笔峰。青翠松海中有一巨石兀然独立直插空中,下圆上尖恰似一枝书法家的斗笔。峰尖石缝中生一古松,盘旋曲折枝丫开张,宛如盛开的鲜花。峰下有石卧地如人酣睡。 相传李白做了笔头生花的美梦以后,周游天下来至黄山,看到笔峰又惊又喜:“梦中笔头之花原来在这里呢!另一传说,李白游黄山时与狮子林禅院长老相遇,纵横谈论甚为欢洽,乘着酒兴题诗一首,然后把笔抛向幽谷飘然辞去。此笔落地生根化为奇峰,笔尖开花出一松树,遂成“梦笔生花”一景。清代文人项黻有诗赞曰:

        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

笔峰巨石高44.4米,峰顶之松树龄600多年,高3.7米,径0.74米,为黄山十大名松之首。事有凑巧,这棵松树在文革后期的1972年开始枯萎,其后发现树干被虫蛀空,1982年确认死亡。出于不愿看到奇松就此消失的良好动机,黄山人于1984年按照原树的形态规格,原位安置了一棵塑料松树,结果引起舆论非议。2004年春天,黄山市旅游局在原位新植一松,树龄约50年,高1.75米。经过几年的精心呵护,这棵松树在2007年春天由专家组鉴定确认已经成活。浩劫之后,国运昌隆,笔花新生,寓意光明,是游客之乐文人之乐,也是艺术之幸文化之幸。

    李白号称“诗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梦笔生花”故事安在他头上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梦笔生花”这个成语还有更早的来历,跟南朝文学家江淹相关。据《南史.江淹传》记载: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 

    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汉语成语中的“妙笔生花”、“生花妙笔”、“五色妙笔”、“神来之笔”“江郎才尽”等等也都来源于此。江淹晚年才气穷尽,但有如此之多的成语流传身后,也算是够幸运的啦。其实江淹对梦笔故事不能完全专美。其后很多著名文人,如纪少瑜、李峤、范质、和凝、钱选等人也有类似的彩笔之梦:

        纪少瑜尝梦陆倕以一束青镂管笔授之,云:“我以此笔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遒进。

        李峤儿童时,梦有神人遗之双笔,自是渐有学业。

         范质生之夕,母梦神人授以五色笔。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

        和凝少好学,书一览者咸达其大义。年十七举明经,至京师,忽梦人以五色笔一束以与之,谓曰:“子有如此才,

     何不举进士?”自是才思敏赡,十九登进士第。

    需要区别的是,江淹等人的“梦笔生花”,梦见的是“五色的生花妙笔”,而李白的“梦笔生花”则是梦见“笔头生出花朵”,后者更神奇,但前者的美学意蕴却更深厚温淳。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语境里,五色的调和敷布是极其重要的基本理念。儒学经典《礼记.乐记》云“五色成文而不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云“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等等。

    流传至今的这些梦笔故事,其主人大都是历代文豪,既有文章传世,又有功名在身。诸如此类的故事,历史上未能传下来的可能还有更多更多。伪托的且不必说,所有真实发生过的笔梦,实际上都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书生对文章才情的虔诚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孜孜追求。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书呆子诗人们的童年时代,本来就是一种云里雾里的梦呓时代。偶尔做个神乎其神的“笔梦”,也不能算是太希奇吧。 

    五色彩笔之梦很浪漫很美妙。另有文人梦中所见的笔,是个头特别大的一种。东晋文人王珣,写三希堂三宝之一“伯远帖”的那一位,就曾梦到过一支“如椽大笔”。《晋书.王珣传》记载: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珣所草。

给驾崩的皇帝起草讣告之类文书,真真是“大手笔事”。皇帝生前君临万民威震天下,死后也要余威不歇驼比马大,其讣告哀册的确需要笔力雄浑与众不同。从那以后,文人们就经常以“大笔如椽”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谈论书法艺术话题的时候尤其如此。宋代邵雍《大字吟》:“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清代陈恭尹《观唐僧贯休画罗汉歌》:“大笔如椽指端揽,贝叶行间才数点。”

    既“五色”又“如椽”的大笔,当然就更神奇了。不知是否有人梦见,但确曾有人这么说。记得在五岳之尊的泰山玉皇顶“秦王无字碑”旁边有一诗碑,上题七言绝句: 

        莽荡天风万里吹,玉箧金检至今疑。袖携五色如椽笔 来补秦王无字碑。    

左侧署为“观无字碑一绝,万历丁巳十月,大名张铨书”。大名即今北京。张铨(1577-1621)为万历兵部尚书张五典之子,万历进士,著有《皇明国史纪闻》40卷,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曾任御史10多年,晚为辽东巡按驻守辽阳,城破不屈自刎死,追授兵部尚书,谥忠烈。此诗碑为大字行书,雄劲宕逸势若风旋,观之令人肃然起敬。张铨真是大手笔,面对着焚书坑儒的老前辈秦始皇,题咏之际正气浩然当仁不让。

 

         浩荡星辰浩荡风,

         有人高唱大江东。

         何时借得生花笔,

         近看黄山岭上松!

    日前见人佳作,快题此咏。“黄山岭上松”用李白故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

        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满天下。                                             

这是现代汉语成语“梦笔生花”的来源之一。不知从几时起,李白这个“梦笔生花”故事跟黄山搭上了界。黄山东北部北海宾馆右侧的散花坞内,笔架峰附近有一著名景点笔峰。青翠松海中有一巨石兀然独立直插空中,下圆上尖恰似一枝书法家的斗笔。峰尖石缝中生一古松,盘旋曲折枝丫开张,宛如盛开的鲜花。峰下有石卧地如人酣睡。 相传李白做了笔头生花的美梦以后,周游天下来至黄山,看到笔峰又惊又喜:“梦中笔头之花原来在这里呢!另一传说,李白游黄山时与狮子林禅院长老相遇,纵横谈论甚为欢洽,乘着酒兴题诗一首,然后把笔抛向幽谷飘然辞去。此笔落地生根化为奇峰,笔尖开花出一松树,遂成“梦笔生花”一景。清代文人项黻有诗赞曰:

        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

笔峰巨石高44.4米,峰顶之松树龄600多年,高3.7米,径0.74米,为黄山十大名松之首。事有凑巧,这棵松树在文革后期的1972年开始枯萎,其后发现树干被虫蛀空,1982年确认死亡。出于不愿看到奇松就此消失的良好动机,黄山人于1984年按照原树的形态规格,原位安置了一棵塑料松树,结果引起舆论非议。2004年春天,黄山市旅游局在原位新植一松,树龄约50年,高1.75米。经过几年的精心呵护,这棵松树在2007年春天由专家组鉴定确认已经成活。浩劫之后,国运昌隆,笔花新生,寓意光明,是游客之乐文人之乐,也是艺术之幸文化之幸。

    李白号称“诗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梦笔生花”故事安在他头上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梦笔生花”这个成语还有更早的来历,跟南朝文学家江淹相关。据《南史.江淹传》记载: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 

    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汉语成语中的“妙笔生花”、“生花妙笔”、“五色妙笔”、“神来之笔”“江郎才尽”等等也都来源于此。江淹晚年才气穷尽,但有如此之多的成语流传身后,也算是够幸运的啦。其实江淹对梦笔故事不能完全专美。其后很多著名文人,如纪少瑜、李峤、范质、和凝、钱选等人也有类似的彩笔之梦:

        纪少瑜尝梦陆倕以一束青镂管笔授之,云:“我以此笔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遒进。

        李峤儿童时,梦有神人遗之双笔,自是渐有学业。

         范质生之夕,母梦神人授以五色笔。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

        和凝少好学,书一览者咸达其大义。年十七举明经,至京师,忽梦人以五色笔一束以与之,谓曰:“子有如此才,

     何不举进士?”自是才思敏赡,十九登进士第。

    需要区别的是,江淹等人的“梦笔生花”,梦见的是“五色的生花妙笔”,而李白的“梦笔生花”则是梦见“笔头生出花朵”,后者更神奇,但前者的美学意蕴却更深厚温淳。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语境里,五色的调和敷布是极其重要的基本理念。儒学经典《礼记.乐记》云“五色成文而不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云“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等等。

    流传至今的这些梦笔故事,其主人大都是历代文豪,既有文章传世,又有功名在身。诸如此类的故事,历史上未能传下来的可能还有更多更多。伪托的且不必说,所有真实发生过的笔梦,实际上都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书生对文章才情的虔诚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孜孜追求。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书呆子诗人们的童年时代,本来就是一种云里雾里的梦呓时代。偶尔做个神乎其神的“笔梦”,也不能算是太希奇吧。 

    五色彩笔之梦很浪漫很美妙。另有文人梦中所见的笔,是个头特别大的一种。东晋文人王珣,写三希堂三宝之一“伯远帖”的那一位,就曾梦到过一支“如椽大笔”。《晋书.王珣传》记载: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珣所草。

给驾崩的皇帝起草讣告之类文书,真真是“大手笔事”。皇帝生前君临万民威震天下,死后也要余威不歇驼比马大,其讣告哀册的确需要笔力雄浑与众不同。从那以后,文人们就经常以“大笔如椽”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谈论书法艺术话题的时候尤其如此。宋代邵雍《大字吟》:“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清代陈恭尹《观唐僧贯休画罗汉歌》:“大笔如椽指端揽,贝叶行间才数点。”

    既“五色”又“如椽”的大笔,当然就更神奇了。不知是否有人梦见,但确曾有人这么说。记得在五岳之尊的泰山玉皇顶“秦王无字碑”旁边有一诗碑,上题七言绝句: 

        莽荡天风万里吹,玉箧金检至今疑。袖携五色如椽笔 来补秦王无字碑。    

左侧署为“观无字碑一绝,万历丁巳十月,大名张铨书”。大名即今北京。张铨(1577-1621)为万历兵部尚书张五典之子,万历进士,著有《皇明国史纪闻》40卷,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曾任御史10多年,晚为辽东巡按驻守辽阳,城破不屈自刎死,追授兵部尚书,谥忠烈。此诗碑为大字行书,雄劲宕逸势若风旋,观之令人肃然起敬。张铨真是大手笔,面对着焚书坑儒的老前辈秦始皇,题咏之际正气浩然当仁不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