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先生有几首诗词是很脍炙人口的。
一首是7岁时寄给父亲的小诗:
父作盐梅令,家存淡泊风。
调和天下计,杼轴任其空?
黄侃先生父亲黄云鹄(1819-1898)老先生是黄庭坚第17代孙,咸丰癸丑(1853年)进士,晚清著名学者,朝廷二品大员,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密友。先做京官,后调四川,在成都久任知府,为官清正廉明视民如伤。晚任四川按察使平反冤狱上千,民间呼为“黄青天”,遂获罪上峰于1891年致仕。离开成都那天,全城万人空巷阻道泣别,后任督抚很不高兴。黄老先生携家眷登船时身无余财,仅有几十箱图书相随。船至嘉陵江忽遇强盗(疑是督抚暗中指使)上船抢劫,打开沉甸甸的箱子发现全是图书,只好悻悻然弃之而去。黄老先生回到故乡湖北蕲春,家中匮乏生计无着,第二年就以73岁高龄远赴南京“尊经书院”教书课徒发挥余热去了。7岁的儿子黄侃与母亲在家妇孺相守生计维艰,应母亲之命给父亲写信诉苦,信尾附了这首小诗。黄老先生曾经署理四川省的盐茶令,那是捞钱的肥缺。可是他硬是没捞那份钱,以至于退休回家后穷得叮当响,只落下一个清官名声。黄侃先生此诗前3句专写“盐茶令”的清廉自守勤政爱民,老辣而又巧妙地把父亲夸了一下,最后1句才点出主题:家里没钱啦!黄老先生展观之际,座上正巧有一位从山西布政使位子上刚刚退下来的王鼎成老先生。王老先生看到小诗人的作品,惊诧不已以为奇才,当即决定把小女王采蘅许配给他。这个“娃娃亲”就是后来的黄侃先生元配王夫人。黄老先生喜出望外,送别王老先生后,立即和诗一首给儿子寄将过去:
昔曾司煮海,今日食无盐。
惭愧七龄子,哦诗奉父廉!
父亲面对儿子的夸奖,又感慨又抱歉地垒了干巴巴的20个字。100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怎么看都得承认:还是儿子的诗写得更好,才华横溢挥洒自如。其实黄侃先生从小就是一个日诵千言过目不忘、和诗联句出口成章的“神童”。李商隐赠韩wo诗云: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黄侃先生那时才七岁呢。
第二首是黄侃先生在少壮之年写的七言律诗“闺情”:
一丈红蔷荫碧溪,柳丝千尺六栏西。
二情难学双巢燕,半枕常赠五更鸡。
九日身心百梦杳,万重云水四边齐。
十中七八成虚像,赢得三春两泪啼!
黄侃先生此诗首联赏景,颔联思春,颈联怀远,尾联伤情。一个闺中少妇的旖旎春怀缭绕柔情,楚楚可怜地跃然于纸上。大家知道,七言律诗的中间4句即颔联颈联是很难写好的,通常容易流于平俗空洞死板支离。黄侃先生的这4句则非常饱满警奇新颖潇洒,行云流水不可捉摸,一气呵成千古绝唱。写这种古体诗词,夹带几个数词原非难事,可是如果数词太多就不那么容易安排了。作者把从一到十的10个基本数字全部用上,又加了“双”、“半”、“两”、“百”、“千”、“万”。最难能可贵的是,这16个数目词随意安插却又轻巧自然,如燕翔青天出没云阵,如鹰击长空飘然一瞬,如蜻蜓点水起降频频,如春塘有风吹过无痕!而且据说,这首诗还是黄侃先生在友人聚会场合的即席之作呢。我所见的数字诗词中,若论高妙险难,应以此诗为最。大家有闲时网上搜搜,应该没什么异议吧。
还有一首是词。
大好时光,莘莘学子结伴来都。
佳讯竞传,海报贴出:
明朝院长表演阉猪!
农家二彘牵其一,捆缚按倒阶除。
瞧院长,卷袖操刀,试试功夫。
渺渺卵巢知何处?
望左边不见,在右边乎?
白刃再下,怎奈他一命呜呼!
看起来,这博士,不如生屠。
黄侃先生其时在金陵大学任教,学识渊博语言幽默深受学生欢迎。一位获美国博士头衔的农学院院长心生妒嫉,想出一条妙计争抢学生眼球:在学校礼堂贴海报设擂台,要当众表演所谓“新法阉猪”。只可惜这位院长其实没有什么解剖经验。他把两头母猪的肚子先后剖开之后,翻来覆去都没找到卵巢,无奈之下只好把猪杀掉完事。阉猪变成杀猪,闹剧尴尬结束。黄侃先生立即作词嘲笑。“渺渺卵巢知何处?望左边不见,在右边乎?”两行尤为传神阿堵。一时间全校师生人等众口争传妇孺皆知,成了风靡学界的花边新闻,弄得院长见人低头无地自容。那年头时兴教授治校白专道路,讲的是真学问硬功夫。众教授们遇到同仁诸公闹出这种专业笑话,都喜欢幸灾乐祸,也绝不会有哪位领导同志挺身而出召开大会替他文过饰非打圆场的。于是乎,这位“海归”农学院院长只好静悄悄卷铺盖、灰溜溜走人,而且是乘着夜色溜掉的。
附记:此词“捆缚按倒阶除”一句,传世版本或作“捆缚按倒皆除”。“皆除”无解,当是“阶除”。阶者,台阶也。除者,洒扫庭除之除,亦台阶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