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母亲(1)

(2018-06-27 16:15:40)
标签:

亲情

感恩

高堂明镜

家中的顶梁柱

杂谈

分类: 忆尊长

 

 

忆母亲

(1)

忆母亲(1)
  (唐) 王维 诗中名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最能体现中华儿女

全球华人乡愁。每到端午节,我都会思念慈祥的母亲。

母亲的生日就在端午节这一天。因此,外祖父给她取名端秀。但是我和母亲相依相偎的日子只有十年。小时候,我只知道她是妈妈,妈妈娘家姓杨,嫁入黄家就叫黄杨氏。长大后問了母亲才知道母亲的名子叫杨端秀。母亲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1960年逝世,享年65岁。母亲的童年也曾有过无忧无虑的时光。那是母亲的生母在世时,外祖父十分疼爱女儿,外婆更是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当时外祖父开着一家名叫"洞庭春"的酒楼,家境不错。母亲还有个同胞兄-我的大舅。就读于法政大学,毕业后曾在河南项城县任教育科长。外婆生病去世,外公又娶了二房,生下二男一女--我的三舅四姨和五舅。继母偏心,外公宠新人,母亲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我参加开封孩子剧团前,母亲才深情地跟我谈了这些往往事,嘱咐我要好学上进。母亲嫁到黄家后,因为父亲与人合伙做生意,把祖父给的本钱都折光了,从此在外给人打工,只能养活自己,无颜面对亲人也很少回家。家中全靠祖父的积蓄和母亲给人帮佣维持,所以我断奶比较早。一岁到五岁我是吃米榚,由祖母和大姐带大的。母亲则为了挣钱养家,在天津为一家洋务派的官员家带孩子,他的工做就是每天照顧一个上小学的男孩子,打理他的吃穿用和接送他上学。孩子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阔少奶奶,只知吃喝玩乐,看戏打牌,跟本不管孩子。所以孩子对他也不亲,反而跟我母亲更亲。母亲还有一项手艺,就是会梳头。阔太太讲究发型,用火钳把头发烫出发卷,(那时还没有电烫)再挽出各种花样。母亲梳出的花样,让爱美的少奶奶大出风头,所以她从不去理发店,都是让母亲为她做头,甚至戴什么发飾,用什么发网,也要母亲跟她一起去买。所以母亲的地位,实际上就一个女管家。

 

忆母亲(1)
忆母亲(1)
忆母亲(1)


忆母亲(1)

 

母亲每天就是做帶孩子、给少奶奶梳头这两件事,吃饭有厨师做,送孩子上学,倍少奶奶购物都有汽车,什么粗活都不让她干,怕手的皮膚粗了梳不好头。每月工资十二块大洋,当时一般公司职员都拿不到这么高的工资。全家的生活费和哥哥、姐姐的学费主要来源,就是母亲挣来的。母亲每月从天津回北平一次,把十一块钱交给祖母,只留一块钱用。其实这一块钱多半用在孩子身上,给我买新衣服买糖果(祖母高兴),有时也悄悄塞给上高中的大哥和上初中的二姐几角钱(因为祖母不高兴)。我五岁时,大舅妈带着一个三岁的表弟到北平看我们。五岁的我还用童车推着表弟去离家不远的宣武门玩。出门时母亲给了我一枚十文錢的铜板,给弟弟买糖吃,并叮宁只能走人行道不要过马路。那时十文錢可以买很多糖果的。

 

忆母亲(1)
我和表弟仰头看着宣武门,觉得它真高大啊!

母亲难得在家,就是这次,大舅妈带表弟来,我才有机会和妈妈挤在一张床上睡,并且听讲小时的故事。原来妈妈小时候也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妈妈搂着我轻轻地拍着,悄声说:"有一次我抱着家里的大花猫,爬到了你外公酒店的阁楼上,看见好多盆盆都加了盖子,打开一看,原来都是江米酒,每个盆子糯米中间都有一个窝窝里面是又香又甜的米酒。我拿了一个小勺子,每个盆里舀一点,自己喝也给猫咪喝,结果抱着猫一起睡着了,家里人都急坏了,以为我跑丢了或者被拍花子的拐走了。结果花猫先醒了,在阁楼上喵喵叫,才找到了我们。"我问母亲:"外公外婆生气了吗?"母亲说:"没有,外婆说:"喝醉了睡在阁楼上会着涼的"。外公说:"以后想吃米酒,叫伙计去拿,抱着猫爬楼梯小心摔着!"。这个故事使我体味了父母亲情的温暖。

 

忆母亲(1)忆母亲(1)

忆母亲(1)

忆母亲(1)忆母亲(1)
当时母亲总是把最好的给我,我吃的第一块金币包装的巧克力、第一根香焦,第一个密橘,都是母亲给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她的慈爱。

忆母亲(1)

忆母亲(1) 忆母亲(1)

我多么想经常偎依在她的身傍。可是她为了养家远在天津工作,每个月才能见一次面。常在母亲身边是以后的事了。(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忆母亲(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