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标签:
教学课例杂谈 |
分类: 精彩课例 |
《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会用学过的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观察情境图形、发现数学信息、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3.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学习活动的魅力与快乐。
教学过程
活动(一):小兔联欢
1.观察情境。
师:小朋友们,看,小兔子在举行联欢会呢!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参加表演的小兔,左边有8只兔,右边有7只兔。
生2:参加表演的有10只白兔,还有5只灰兔。
2.提出问题。
师:根据你们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参加联欢会的小兔一共有多少只?
3.探讨策略。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谁能说说?
生1:可以1只1只的数,一共是15只。
生2:可以列出算式来算,用左边的8只兔,加上右边的7只兔,就是8+7=15(只)。
生3:还可以这样列式计算,用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就是10+5=15(只)。
师:为什么两道算式不同,计算结果却一样?
生1:在8+7中,把7分成2和5,8+7=8+2+5=10+5=15了。
生2:还可以这样想,不管怎样观察,小兔的总只数是不变的。
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你们认为是1只1只的数,还是列式计算方便些?
生:列式计算要快多了。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册教科书第47、第58、第101页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其教学要求要远高于前几次。一是解决问题所需数据,需要学生看图发现;二是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提出;三是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探讨,需要把握多样、沟通和优化的特点。上述“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正是着力这些方面而设计的。通过教学,试图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长足进步。)
活动(二):赠送礼物
1.观察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观众们呀,觉得小兔们表演的节目太精彩了,就送了这些礼物给它们。看看,从中又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在这些礼物中,左边有8个萝卜,右边的和左边同样多。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生2:在这些礼物中,有菜叶的萝卜有9个,无菜叶的萝卜有7个。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生3:在这些礼物中,有10个红萝卜,还有6个白萝卜。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2.归纳问题,探讨策略。
师:尽管你们发现的数学信息不同,但你们都提出了相同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用左边的8个萝卜,加上右边的8个萝卜,也就是8+8=16(个)。
生2:还可用9个有菜叶的萝卜,加上7个无菜叶的萝卜,也就是9+7=16(个)。
生3:还可用10个红萝卜,加上6个白萝卜,也就是10+6=16(个)。
3.回顾过程,小结提升。
师:从这些不同的解题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展开谈论后回答。)
生1:我发现8+8=9+7=10+6=16,求得的萝卜总个数相同。
生2:我发现把8+8中的第二个加数8移1个给第一个加数,就是9+7了,依次类推就是10+6,所以8+8=9+7=10+6=16。
生3:我发现用这样三种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都很方便的。
(设计意图:包含信息更加丰富的情境图,给了学生更多的数学信息,更广的思维空间,更活的解决策略;教学的大步子推进,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习;教学过程中的“回头瞄”,进一步沟通不同方法间的相互关系,大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得学生初步感悟到了“算”与“用”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
活动(三):身边数学
根据下面的问题,调查你所在的小组,并解决这些问题。
1.有(
□+□=□(
2.有(
□+□=□(
3.身体素质测试,有(
□+□=□(
4.有(
□+□=□(
5.自己列举一个调查项目,并展开调查。
(设计意图:用数学,首先就应该用数学来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小组10多人的实际情况,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利用信息的技能,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用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价值与学习活动的乐趣。数学教学即数学活动的教学。整节课三个活动下来,趣味性,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探究性,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实践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