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材编写建议

(2008-05-15 17:05:05)
标签:

数学课标学习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的编写还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内容标准是按照学段制订的,并未规定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因此,教材可以在不违背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自己的编排体系。

 

1.教材编写应体现科学性

科学性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全面体现《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

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地体现和落实《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

2)体现课程内容的数学实质。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图片、情境、案例与栏目等的设置,拓展内容的编写,以及其它课程资源的利用,都应当与所安排的数学内容有实质性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实质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 

3)准确把握内容标准要求。

《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过程目标”或“结果目标”要求的程度。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概率”概念的要求是“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知道”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在编写相关内容时要把握好“了解”和“知道”所要求的程度。再比如,关于距离的概念,在第二学段要求“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在第三学段要求“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在编写相关内容时,一方面要把握好“知道”与“理解”、“能”之间程度的差异,一方面要注意内容之间的衔接。

4)教材的编写要有一定的实验依据。

教材的内容、案例的设计、习题的配置等,要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特别是新增的内容要经过较大范围地实验,根据实践的结果推敲可行性,并不断改进与完善。

 

2.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

作为科学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而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内容在反映这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当体现作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

1)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体现内容领域的核心。《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指出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随机现象。它们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教材的主线。因此,教材应当围绕这些核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编排。

例如,在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各部分内容编排中,应整体考虑模型思想的体现,突出体现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的过程。

再比如,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无论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还是“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编排中,都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证明的机会,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呈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一些数学知识之间存在逻辑顺序,教材编写应有利于学生感悟这种顺序。一些知识之间存在着非常本质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相同的内容领域,也体现在不同的内容领域。例如:在“数与代数”的领域内,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均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此外,代数与几何、与统计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实质性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实质性联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在内容的素材选取、问题设计和编排体系等方面应体现这些实质性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数学方法的一般性。

3)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数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比如,分数、函数、概率、数形结合、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等等。因此,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需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

4)整体性体现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配置习题时应考虑其与相应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一方面,要保证配备必要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配置的习题所涉及的知识超出相应的内容要求。

教材内容的呈现既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又要使整套教材的编写体例、风格协调一致。

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例如,在设计“数与代数”内容时可以介绍《九章算术》,珠算;在设计“图形与几何”内容时可以介绍《几何原本》,机器证明,黄金分割,CT技术;在设计“统计与概率”内容时可以介绍布丰投针,等等。

 

3.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

教材编写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学生学习也不是单纯地模仿、练习和记忆。因此,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恰当地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数学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数学实质,发展思考能力,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例如,分数、负数和无理数的引入都可以体现这样的过程。 

2)反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教材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每一册教材至少应当设计一个适用于“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的题材,这样的题材可以以“长作业”的形式出现,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参见附录2中各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例子)

 

4.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

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学生的现实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现实。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

第一学段,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学生的活动空间有了较大的扩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此,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如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图形(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2)数学现实。

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些现实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素材。选用这些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揭示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构建数学认知结构。例如,因式分解知识的引入可以借助整数的分解;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三角形,等等。

3)其他学科现实。

数学的许多内容与其它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的“现实”,教材在选择数学学习素材时应当予以关注。

    

5.教学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例如:

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

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包括史料、背景材料、知识的应用等,供学生选择阅读;

习题的选择与编排突出层次性,设置巩固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

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获得不同的体验;

编入一些拓宽知识或者方法的选学内容,增加的内容应注重于介绍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而不应该片面追求内容的深度、问题的难度、解题的技巧;

设计一些课题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借助算盘、函数计算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评价建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