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悲叹为前门 有多少历史可以重来?

标签:
老汉前门人文/历史 |
有多少历史可以重来?
还有多少历史用来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5943c0100096r.html
(所有图片均来自2006年本人<记录前门>照片集)
2006年,准确说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前10天,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赶着去逛前门大街左右的胡同。写了两篇:《想看,趁早》\《从前门大栅栏到成都宽窄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5943c0100096q.html
2008年
无语.
“呼啦啦”连篇累牍的大栅栏。"媒们"争相恐后地按资料搬到报上去。
长长地一声悲叹。。。。。。
“呼啦啦” 承载北京古城市井历史的最后一片砖瓦也倒下了。挡也挡不住。
火辣辣的太阳下,为那些尚存的喜而记
2008年7月30日,前门大栅栏开街 .2008年7月31日,坐在圣堂仿古的屋檐底下,看耄耋老汉失声泪流。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汉。他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为乡土建筑研究的著名学者。
“保护行为?经济行为?”
“前门是个信号,这将意味着全国性的崩溃!”
“前门成为样本,全国都要学,全国都要毁了!!”
斩段的断面像是鲜血淋漓的巨大伤口。
这个楼也风烛残年,非拆不可了?
在前门的胡同里,还能见到这样冒着阳光味道的被子么?
两年前,一条胡同邂逅6个摄影师,他们要记录的正是以后怕再看不到市井之相。
洋人们来前门,不正是尝尝老北京人的生活滋味,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么?
对美国游客调查数据 游览名胜古迹的占26%
五湖四海的富人生活景象能代表北京平民么
用钱开路的居住区只意味前门大栅栏假繁荣
而真正掩盖的是北京寻常小百姓的生活多艰辛的真相
这为大哥是在鲜鱼口遇到的 他带了大小两架相机
他的家就在附近 感受自然会比金发碧眼的洋人更复杂
他的平民老街坊们再也不敢说"我家就在前门楼子底下"的话了
他们要在4\5环外,甚至更远的郊区另安巢穴
他们跳动脉搏曾和前门的文脉休憩与共 息息相关
去,就趁早儿。趁早儿,就拍照留个纪念。谁敢说一座厚重的百年建筑就肯定长过一张轻薄相片纸的寿命呢?特别是当我们骨子里早有预感受到大城市进程惘惘威胁的古城、老镇,甚至是村落,步子就更得快
1年后再看老字号的命运,她们的适应周期会远远超过1年.3年?5年?真希望百年老店还能在前门戳得住,站得稳.
另人侧目的路牌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