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港片《十年》

标签:
港产片十年预言书阿摩司书 |
分类: 书生意气?风流人物! |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6626
备受关注的港片《十年》
http://s6/mw690/001oaAfkgy70jihpeOp35&690
一部票房接近六百万港元的电影,影响到底能有多大?
《十年》,由香港五位新导演各自执导的五个短片组成,想象十年后的香港社会。电影最先在去年11月“亚洲电影节”节首度公映,12月在百老汇电影中心上映,差不多场场爆满,随后才有多间院商加入,但仍然只是在数间戏院上映,场次极少,直至农历新年前全面下线。虽然上映以来入场率一直高企,政治题材,小成本制作(制作费只有五六十万),没明星没卡士,甚至台前幕后大部分都是新晋影人的独立制作,能够取得近六百万港元的票房,实在是奇迹,在商言商,照理院商会继续安排映期,但为何在入座率高企的情况下还是要下线呢?
《十年》说了什么?
十年后,香港会变成怎样;2025年,距离“五十年不变”承诺的2047还有二十年,五个故事关于选举、保育、语言、港独和本土农业等禁忌问题,从最敏感的政治到最贴身的生活民生议题。郭臻的《浮瓜》讲的是在五一节庆日上演的一场“恐袭”,背后其实是自编自导自演好戏,中共政党警方黑社会齐开编剧大会,制造袭击事件,然后借机推行国安法。黄飞鹏的《冬蝉》是关于两名保育人士,为各式各样的旧事物做标本,最后男主角要让女友把自己也制成标本。欧文杰的《方言》以一个的士司机出发,因为不谙普通话,因此不能在某些地区接送客,又无法跟“强制性”学普通话的儿子沟通,广东话处处被受压制。周冠威的《自焚者》以伪纪录片方式,由一宗不知名人士在英国领事馆门外自焚的新闻开展,围绕几个提倡港独的年轻人,影片穿插不同人士的访问,评论事件。伍嘉良的《本地蛋》是便利店老板卖“本地蛋”而犯禁,被小青年军指控,而儿子竟然也是成员之一。
《十年》得到了什么?
《十年》自上映以来在香港引起很大回响,口碑不绝,电影场场爆满,受到社会关注,本地及海外媒体纷纷报道。后来中国《环球时报》社评大力抨击,指出《十年》的票房“反映香港市场狭小,也证明其影响只是香港小众”,并说“导演是宣传绝望,在这城市扩散焦虑。”
诚然,六百万的票房当然不能说是卖座电影,但大家也知道正是因为只能在数间戏院上映而能得到此成绩。虽然不少评论指出五个电影的技巧尚未成熟,但仍然不能忽视其时代的意义,故也获得影评人的推荐,去年成为香港评论学会的推荐电影之一,近日更获提名角逐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虽然《十年》已全线下线,但近日继续在各大专院校及教会等做小区巡回,并于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演。另外,最近还会参与“大阪亚洲电影节”,成国际首映。究竟还是不是“小众”呢?
《十年》 识破了什么?
不论《十年》的评价怎样,肯定的是电影反映了香港人近年的焦虑与恐惧。有人说电影是香港的预言书,但更多的人认为这就是当下的香港。这几年,香港人也深切体会到什么叫现实比剧情更荒谬。《方言》令人想起近年在香港推行的“普教中”,片中因为普通话差,你不只是“搵唔到食”,更有一句“亚sir,讲广东话犯法咩!”。《本地蛋》让你想到本土意识被打压,《自焚者》更触及“港独”问题,即使有人认为电影未免夸张和超现实,甚至太悲观,但不能否定的是这确是当下香港年轻人的一种声音,如果要真正了解香港人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十年》带出的共鸣与反思是不容忽视的。电影最后片末以《圣经》经文作结:“时势真恶。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阿摩司书),并提出“为时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