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从未走远
(2012-09-30 17:20:50)
标签:
教育爱慈悲 |
分类: 心情偶记 |
文/溪风遥
今日,无意中翻开以前一篇小文《爱,让这个世界充满悲悯》,读完后,不禁感慨万千。想想自己,在“爱”之迷途中艰难跋涉了多个春秋,有过悔恨,有过纠结,有过放弃,有过自责,有过无奈,更有过不知所措的迷蒙与怅惘。
在多少个无奈的日子里,小小的自己,一如那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半叶小舟,在茫无涯际的波涛间苦苦挣扎却又无去无从;有时看见窗外吹过的旋风,有时听着窗外风的怒号与低泣,仿佛自己也已变成风的精灵,与风轻叹天人的哀音。
渐渐远离,却从未走远。
真正的“爱”,是悲悯的,不懂悲悯,则不会真正懂“爱”。可是,悲悯的“根”在哪里?无“根”的悲悯,只能如沙漠中“魔鬼的海”,虽迷人却极虚幻。
存在,并不足以奠定“爱”的根基,因为存在虽“在”,却并不终极。永恒的并非就是终极的,而终极的则必定永恒。
循着“爱”的思绪,又翻出以前的另一篇小文《爱,是一朵永不飘逝的花》,文内有言:“爱之精神不灭,则人生价值永存”,还有言:“如若我们每一个人,皆能将原初之‘爱’,置于真正的‘爱’之上,将真正的‘爱’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之一,那么,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教育世界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读着这些美丽的誓言,寂灭的心海仍会泛出激动的小浪。只不过,写这些言语时,尚不懂豪情壮语唯有在涅槃中方可永存。
爱,是悲悯的;但唯有悲悯,尚不足以体现爱。诚然,乌拉穆诺是伟大的,因为是他激起我们对生命悲剧意识的深层思考,但我们似乎应该比乌拉穆诺走得更远,因为生命并不仅仅体现在“悲”,还应体现于“慈”。
慈,就是爱。《说文》曰:“慈,爱也。”《周礼》曰:“慈幼。”《韩非子》曰:“慈者不忍”。无慈,则无爱;无悲,则无悯。爱的教育情怀应以慈为本,以悲为体,慈、悲合一,归于一“爱”,也许,这才是我苦苦寻求的“爱”之根基?
原来,爱,从未走远。
2012年9月30日随笔
注:天人,即自然和人类。天人合一,乃中国人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