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鱼之乐一问

(2010-09-06 21:11:11)
标签:

庄周

鱼乐

分类: 读书札记

文/溪畔清风

 

今天本没有写博意愿,但读着书,读着读着气愤却来了,所以极不情愿地打开博,到此唠叨一番吧,也算给心里一释放空间。自古司马迁即有“发愤著书”之理念,今日吾姑且“发愤著博”,唠叨唠叨,或许亦未伤大雅。

 

其实,说气愤,本也没什么大不了。近几天一直在读庄周之文,内篇早已读完,其思之瑰异,其文之肆意,早已深深折服了我。一直记得文学史上评价庄周之文,用了四个字:汪洋恣肆。那时,也不甚懂汪洋恣肆到底是个什么滋味,只朦胧地理解为文采飞逸、文思泉涌、自由无羁、不具约束等等,然每读到庄周之文时,却怎么着也理解不了那汪洋恣肆之感觉。那时就在想,也许理解不了才叫真正的恣肆吧。

 

后来,工作了,在课堂上我也曾轩昂地告诉大家,庄周之文之最大特色就是“汪洋恣肆”。我还把王国维那“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分析给大家听,什么“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而“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等等。那时讲得津津有味,大肆列举过很多例子,每每举例,心内倒极羡慕那“无我”之境界了。其实,心内真不知世间“无我”到底是何滋味。那时学生听得怎样,我不知道,反正没学生提问,也没学生辩论,可能他们本身也听得晕乎乎吧。

 

今日再读庄周之文,竟顿生与此前不一样之感。究极其原因,可能一是岁月增加了,二是读研增加了我点理论知识,所以畅读起来,一日千里,竟手不释卷地看了几天。近些天,我才真正领悟到何谓“汪洋恣肆”,那妙不可言之文思,不可究极之逻辑,玄而又玄却又在情在理之论证,使我真正折服在庄周妙笔之下了。

 

当然,读庄周之文前,我曾花近二十天时间读了老聃之文,这或许也是我此刻能享受那汪洋恣肆的另一原因吧。读书读得畅快,心内也就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可写,每天只拿着笔在书旁点点画画就足以消遣人生了。

 

然今日之所以“愤而著博”,可能也是读书打嗝所致吧。读得不畅意,必得停下,一停下,就想把余愤散落出来。也许博是发泄所郁最佳之地了,想想真对不起它,未把它当朋友,却只当泄愤对象,这实在是于心不忍之事。

 

晚间读外篇《秋水》最后一则寓言时,庄周实实把我气了一把。唉,也许是我自己气自己吧,与庄周何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而辩“鱼之乐”,这则寓言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一直以来,这则寓言皆让我极佩服庄周的睿智、明慧,灵动而敏捷之思维。为何如此佩服呢?也许是因为曾经的一件小事吧。

 

记得那时我还在读大学,正值炎炎七月,学校正忙于期末考试,我们宿舍四个人也不亦乐乎地忙着背啊读啊,没办法,大学考试本就这样,会背就会考。我静静地待在床上看书,只见一舍友也拿着书准备上床,因为我和她都睡上铺,所以有时我们会打打闹闹无话不可说。舍友上床后,突然叫着一声说:“臭蚊子,嗡嗡嗡地还挺快乐,看我拍死你!”我见她的话很有意思,不知怎么就不假思索地开着玩笑说:“子非蚊子,安知蚊子之快乐?”哪知舍友也非好惹之物,她见我问,竟也不假思索地反驳了一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蚊子之快乐?”

 

见舍友突然巧妙反驳,我顿时却怎么着也想不起庄子“鱼之乐”下文是什么了,我只好怔怔看着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那时心内只在想,庄周就是庄周,果真会辩驳,佩服,不得不佩服!那是心内第一次真佩服庄周。

 

这件事隐隐约约过去几年了,我那舍友可能早已忘怀此事,然我每每想起来,总还是意犹未尽,常时不时在心内斗争一番:到底应如何才能让惠子辩胜庄子呢?有时甚至在想,如果让惠子、庄子调换角色,庄子又会用什么话来反驳惠子呢?

 

唉,毕竟自己才疏学浅,很多东西也只会在心内想想,想不通也就作罢了,从未想过把那书翻过来看一看。今日因偶读《秋水》,再见惠子与庄子之言论,理解竟一下子深刻多了,也终于搞清双方在下文到底讲些什么了。

 

在此,我只想说,尽管双方都在犯不同类而类比这一前提错误,但在道家观念里,万物本乎归一,所以,这也就算不得什么错误了。令我气愤的地方倒是,当惠子指出自己非庄子,所以不知庄子,同理庄子非鱼,所以庄子不知鱼时,庄子是如何辩驳的呢?他竟没有从正面直接对驳,倒是回到话题之初,且还擅自改变惠子问话之语气,把惠子问话变成“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的呢”这样一个一般疑问句,庄子说,我现在来回答你问题“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

 

我以为,庄子既然真会回答,为何先开始不回答,反而在惠子解释完毕后,自觉无理,又擅自改动对方问话后才回答呢?读到此处,我觉得庄子根本就不是辩,而是诡辩、狡辩,他明明在文中批判名家“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还把观物分为“以道观之”,“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三类,怎么自己在辩驳时竟不敢正面直击问题而曲意去改变呢?这与名家相比,是否尚不如?

 

庄子的这一辩,如此没有说服力,以致我怀疑起前面的众多言论了。真不愿辛辛苦苦建起的信念大厦,顷刻间倾倒,但也没办法,思想本就是一直争斗的过程。外篇若看完,就只剩杂篇了,愿余心灵唯静、唯一。

http://s3/bmiddle/4be43379n8f99133347e2&690

 

2010年9月6日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