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奥运开幕式之前
(2008-08-08 14:04:35)
标签:
奥运避运恭外运受运杂谈 |
分类: 絮叨,生活闲事 |
还有几个小时,奥运开幕式就要开始了。
中国申奥成功是在01年,那一年,我大一。
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我们那时候天真而又美好的想法是,08年全班可能会有大部分人在北京,扛着长枪短炮拍摄奥运会。现在,全班仍在做摄影的,不到一半,而在北京的同学只有一个,是前不久随老公的工作而搬过来的。而我这个既在北京又仍然在做摄影的,最大的愿望却成了“避运”。
可惜作为一个打工仔,咱还得为了吃饭而天天上班,避是避不开了,只有咬牙“受运”了。因为单双号,我这住在五环之外的,隔一天就要去挤公交,来回的时间就有三四个小时。挤公交不怕,最怕的是等公交,在北京这种桑拿天里等公交,一等就是半小时,眼看着别路公交过去三四辆了,咱这路就是死活不来,衣服汗涔涔黏糊糊的贴在身上,喘不开气。6点下班,就算不用加班,等回到家,也8点了。
就算不挤公交,也要坐地铁。地铁人那个多啊,再赶上那没有空调的,一进车厢,那就跟馒头进了蒸笼没什么两样。听进过鸟巢的人说那里面是金碧辉煌,老爷们,您把那金碧辉煌降低点档次,改成银碧辉煌,省点钱给全北京的老百姓换几辆带空调的地铁行不行?
那天黑灯瞎火的等公交,眼看着黑压压的路边黑压压的一片人,我就想:我这还算是住的近的,那住六环的得怎么回家啊?好不容易省吃俭用买辆夏利、QQ了,还要单双号,再遇到那公交8点就停了的,难不成让人家花上百块钱打车回家?我们这鸟不拉屎的贫民区,不实行单双号,难道真的会影响外国友人出行?如果外国友人开奥运会要经过我们这边,为什么三年多了,这边的路灯都没见亮过呢?为什么有几段路只要下雨就变成坦克训练场,就是没人来修呢?为什么天天堵车,就是没有交警来治理一下横七竖八停的大货车呢?为什么这么多车辆走,单向只有一个车道的大路,留着预留区就是不拓宽呢?为什么我们这路公交车每天都要花上一个小时在铁道口等火车,没有人给建一个隧道或者天桥呢?难道实行个单双号,这些问题就解决了,道路就畅通了,国外友人就能满意了?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5日文章:
http://www.telegraph.co.uk/opinion/main.jhtml?xml=/opinion/2008/08/05/do0501.xml
原题: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会已把北京放到另一个星球
在奥运媒体村里,从我房间到自助餐厅要经过4道大门。当接近这些大门时,它们都会自动打开,但不是靠机械装置,而是由面带微笑的青年志愿者打开的。他们日夜不停地站在那里,随时准备着。
在整个北京,这样的情况到处可见。当世人到达北京时,这座城市变成一个热衷于提供服务的地方。成千上万的奥运会志愿者穿着蓝色或红色的制服努力工作着,不要报酬,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渴望快步向前提供帮助。
在媒体人员健身房的男厕所里,一名小伙子是那么热情地向人们展示如何冲马桶,当有人不理睬他时,他脸上露出失望的神情。但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星期里,他每天仍将在那里待上12小时,但这并没使他脸上失去微笑。
我们都知道北京在奥运会期间将大受欢迎。这是中国初入社交界的一次盛大聚会,也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现代的、充满活力的和有效率的地方呈现给世界的一次机会。但没人会预料到:有着1700万居民的超大城市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完完全全是为了一次体育赛事。
每一寸土地都被打扮得整整齐齐,垃圾被快速扫离每一条人行道,每一个街灯柱上都悬挂着红旗。一群群花匠在路边忙碌,把花卉修剪成五环图案或北京奥运标志。交通得到改善,堵塞现象已消失。限制车流量是为了清除烟雾,好让太阳出现在水晶般透亮的蓝天上。
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一切没有一样看起来是强迫的结果。在这清新的空气中充溢着一种令人惊讶的心甘情愿。
数千名看起来生活富足的北京中产阶级走进“鸟巢”,拿着数码相机相互拍照,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他们身上找不到一丝一毫被强迫的感觉,他们的表现与纽约、巴黎或马德里的人们没什么不同。他们渴望在家门口亲眼目睹地球上最为盛大的演出,即使这仅仅是正式演出前的一次彩排。这个地方已从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首都转变成奥运世界的中心,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星球。
对我们这些来自英国的参观者来说,这带有一丝警觉意味,毕竟4年后就轮到我们了。当你走过用警戒线隔离的街道时,当你注意到北京城里的广告都是奥运五环官方赞助商时,当你向为你递过干净松软的毛巾的厕所里的服务生道谢时,你可能会问,4年后我们该如何做。北京把标准定得那么高,伦敦看一眼,颈部就会痉挛。
伦敦颈部痉挛,而我老百姓,全身都在痉挛。
“数千名看起来生活富足的北京中产阶级走进“鸟巢”,拿着数码相机相互拍照,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他们身上找不到一丝一毫被强迫的感觉,他们的表现与纽约、巴黎或马德里的人们没什么不同。他们渴望在家门口亲眼目睹地球上最为盛大的演出,即使这仅仅是正式演出前的一次彩排。”
生活富足的中产阶级也许可以拿着数码相机相互拍照,但那些建设鸟巢的民工,现在在哪里?可有人请他们看焰火?
今天11点半开始,北边那一片好多地方开始交通管制,住在那边的中产阶级们,我想不会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了。当鸟巢在他们小区附近破土动工时,估计不会有人想到这个8月回家都成了问题。
限制其实早就开始了,这个月我们杂志评测的电子产品,好多都无法到手,因为快递被管制了,谁叫你带着电池呢?这段时间你邮购相机、MP3?做梦。从国外买的奶粉,不让运;从国内药店买止咳糖浆,不让卖;在鸟巢想喝你喜欢的绿茶?对不起,绿茶是违禁物,你只能喝可口可乐。
“当世人到达北京时,这座城市变成一个热衷于提供服务的地方。”
当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乘客问路时,我看见售票员头都不抬,翻着白眼使出懒洋洋的一指禅。
奥运给国外运动员提供了10万只安全套,还有一流的各种服务,听说连服务员笑的时候露几颗牙齿都有规定,很好。
不过,我关心的是,奥运能给我们这种普通老百姓带来什么服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