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南方新闻网 2007,影响钱包的七大因素
记者 田申
民以食为天,那是传统农业社会的至理名言。现代社会,民以什么为天?当然是收入,是钱!
许三多告诉我们:“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这句话不过是正确的废话。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钱包的厚度,决定了生活的态度。民谚有云:生活不积极,钱包有问题。这是大实话(别拿拜金主义的大帽子来压咱普通老百姓)。
刚刚过去的2007年,民生问题,归根结底也是普通老百姓的收入问题,成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黎民百姓关注最多,讨论最多的话题。很多人会发现,2007年,自己的钱包出乎意料地变鼓了;更多人的钱包,则在不知不觉中变瘪了。
归纳起来,不仅是通胀,加息、楼市、股市、人民币升值、加工资以及陆续出台的各种针对性极强的政策,都成了影响普通老百姓钱包厚度的七大因素。在经济生活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各方面的因素盘根错节,相互影响,决定着你的钱包,左右着你的生活。而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而2007年,正是这些不确定的活跃期。
壹通胀梦魇
通胀猛过虎,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10多年前,人们记住了通货膨胀(简称通胀)。10多年后,中国人与时俱进,记住了CPI这个泊来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判断是否出现通胀的标志性指标,CPI自去年3月份以来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以至于“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过CPI”成了2007年的流行语。
提到CPI,不得不提到猪肉。农历猪年,老天爷跟中国人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猪年缺猪肉。猪肉价格翻着跟斗往上爬,带领粮食、蔬菜、食用油等生活物质价格飞涨。
李先生不懂得什么是CPI,但深知物价上涨的“威力”。去年4月份,李先生在自己所在小区屋顶的“空地”上种上了丝瓜、茄子、白菜等蔬菜。“楼顶种菜也是被逼无奈。别小看楼顶的那些菜,每个月都能帮我们节省200块生活费。谁知道物价会涨到什么程度?自己种点菜,心里踏实。要是楼顶能养猪,我肯定也会养上一两头!”李先生揶揄道。
邱先生是深圳某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家住某中档小区。以前,邱先生夫妇都是在小区内的超市花高价(相对于集市)买肉买蔬菜买油,很少关心价格。不想做饭的时候,就去小区的餐馆就餐。对于邱先生夫妇过日子的方式,来自农村的岳母娘横竖看不惯。去年肉和蔬菜的价格涨得太快,加上爱人因生小孩而辞职在家,邱先生家的生活压力加大。邱先生的岳母娘心疼钱,情愿自己走一里多路,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也不让去超市买高价菜。“得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成了老太太的口头禅。
CPI居高不下,对于富人来说,当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却无疑是一场噩梦。正是因为猪肉、粮食、食用油等生活物质的价格飙升,才出现某大妈一次购买几十斤排骨冻在冰箱慢慢吃的怪现象,才会出现重庆家乐福限时抢购桶装油活动引发踩踏事故的悲剧,才会出现居民小区住户在自家阳台养猪的荒唐事……
此外,CPI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了利息、股市、楼市、工资等连锁反应,共同影响着老百姓的钱包。
贰爱恨加息
近些年以来,中国人深受负利率之苦,存在银行的钱,每时每刻都处于“减肥”状态。2007年以来,CPI的高企,让负利率更显突出。为了改变负利率的状况,央行在这一年连续进行了6次加息,频率之高,出乎人们的想象。
6次加息,多少缓解了人们的负利率焦虑症。可静下心来一盘算,感受却是爱恨交加,甚至恨大于爱:因为加息,尽管存款利息收入会增加,但房贷利息增加的支出,要远高于存款利息带来的收入。因此,有人戏称央行的连续加息,不是施惠于民,而是夺利于民,而这些都是那些“房奴”们没有想到的。
杭州的董先生2006年底贷款买房,50万贷款,20年还清。董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前五次加息后(注:央行去年的第六次加息没有再增加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今年每月还贷额将增加245元,利息总额将增加4万多;如果是公积金贷款30万、10年期,今年每月还贷额将增加92元,利息总额多出了近一万元。
现在城里的年轻人,为了买房,基本上都是负资产,其父母亲往往也会把积蓄的大部分拿出来资助他们付首付。所以,加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获之利不过是鸡肋,增加的负担却是实实在在的。
“今年可别再加息了!”互联网上,网民呼声一片。可是谁知道呢?
叁楼市无常
在湖南长沙做油墨生意的曹先生,说到自己去年刚买的房子,一脸的“解放前”:“没买房前,小生意做着,日子还过得去。去年还准备到常德拓展生意的。可为了买房,所有的流动资金都用在首付上了,生意也没法做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曹先生准备过了年,带着老婆到广州帮姐夫做安防生意,“去广州闯闯可能还有希望,在长沙耗着是等死。”
说到2007年的民生,就绕不开房价这个话题。如果说前几年的高房价,不过是上海、杭州、北京几个点燃起的“星星之火”,那么,2007年,高房价则已经成“燎原之势”:不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在疯涨,天津、重庆、武汉、长沙、南宁、北海等等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也一个劲地往上蹿(到了2007年年底,深圳、广州的房价才出现了下滑的苗头)。一句话:全国普涨!
房价的发烧,还带动了房租的上涨,城市的生活成本激增,从而对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多重影响:有多套房的人,天天举杯相庆,房价的上涨让他们的腰包快速膨胀;只有一套房的人(占大多数),房价的上涨带来的财富增加,其意义不过是水中月雾中花罢了;没有房的人则叫苦不迭,买不买房,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即使是租房,也要面对不断上涨的房租。
在广州某外资软件公司工作的李女士,在2007年贷款买了4套房。看着自己的房子不断增值,李女士不无得意地四处宣称,自己准备45岁退休,这4套房子就可以养老了。然而,到了年底,李女士越来越焦躁起来:媒体不断传出广州房价出现拐点的信息,万一房价真的跌了下来,别说45岁退休了,仅高额的房供一项,就足以让自己崩溃!
房价会不会继续涨下去?楼市是否真的出现了拐点?这个暂时还没有答案的问题,会继续紧揪人心,会继续让人们无法预期。
肆数字财富
2007年,上证综指涨幅为96.66%,深证成指涨幅为166.29%,成为全球表现最强劲的股市之一;两市总市值从8万亿元暴涨至32万亿元。截至2007年12月25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1.38亿户,基民数量也达到了9000万(基民与股民会出现部分重叠)。全民炒股,盛况空前。
然而,即使是幸运地撞上了难得一遇的大牛市,对于投身其间的股(基)民来说,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只有48%的股民在股市获利,持平的为13%,亏损的超过37%。
在广州某报社工作的张小姐2006年底进入股市,先后投入近30万资金购买股票和基金。让张小姐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到2007年底一盘点,股市资产已经达到55万,收益超过25万。然而,数字财富的增长,让张小姐并不踏实:“股市会不会在奥运会结束后崩盘?自己要不要从股市抽身?”
相比张小姐,在广州太平洋电脑城经营鼠标的老李则没有这么幸运。在“国”字头股票疯涨的2007年10月份,老李终于受不了诱惑进入股市。老李本来是想趁着行情好,在股市里捞一把,换辆新轿车,风风光光过个好年。谁知道刚尝到一点甜头的老李在11月中石油上市后,投入30多万买入中石油,此后中石油和大盘一起跌跌不休,一个月不到老李就亏了8万多,最后不得不割肉出局。“早就告诉他,不懂炒股就不要投太多资金进去,不听劝。本来想从股市挣一辆车的,想不到却亏了一辆车。”老李的爱人数落道。
伍人民币升值了
2007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升值幅度接近6.4%。这一升值幅度远超央行年初定的3%的目标。
相比楼市和股市对居民钱包赤裸裸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则要间接得多。但可别小看这个间接影响,股市、楼市、CPI等风云变幻的背后,都与人民币升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正是因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这两年,几千亿美金的热钱,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现在中国能够被炒的东西都被外资看中了,在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中流传着一句极端的说法:买进中国一切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包括垃圾。房价上涨,股市狂飙,这些热钱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人民币升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普通百姓钱包的厚薄。
人民币升值,给外向型制造业带来的冲击最直接。张女士是广州增城一家中型制衣公司的老板。2006年,因为工厂更新设备,年底资金紧张,工厂给员工(包括车间工人)的年终奖只有前年的一半。在“民工荒”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为了留住人,张女士2007年开工之初就许诺年底会给员工一份满意的年终奖。眼看年关将至,向工厂人事部经理郑先生询问年终奖的员工越来越多。“人民币升值快,出口生意越来越难做,老板许诺的年终奖,看来希望不太大了。”郑先生对此也无可奈何。
陆工资还没加呢
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加工资一样!
多年以来,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要念阿弥陀佛了,加工资?那无疑是一场美梦!
然而,在物价、房价疯涨的2007年,再不涨工资,不是员工会出问题,就是整个社会会出问题。
正因为此,从去年年中开始,关于涨工资的话题,就成为全国各地媒体报道的重点,到了年关,工薪阶层要求加工资的呼声更高。据Hay(合益)集团发布的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工薪阶层的基本工资平均增长9.1%。
但是,各地反馈的信息显示,加工资,更多的是在事业单位、行政部门和一些垄断性行业,而在广大的企业中,更多的“打工者”对涨工资的感受,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去年11月份,在广州某书店工作的周先生,意外地发现工资单里多了500元,一打听才知道,公司从11月份开始加工资了!要加工资的消息已经在该公司流传了半年多,一直都没有落实。本来都绝望了,过年前公司却给了员工一个惊喜。
一些人的愿望得到了实现,还有一些人仍然在希望中煎熬。“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在写年终总结时,在广州某杂志社工作了4年的陈先生直接抱怨道。一位对加工资已经绝望的网民,甚至将《月亮之上》改编成《加工资之歌》:
谁在呼唤,
工资快涨,
涨钱的渴望像白云在飘荡。
东边借钱,
西边还贷,
一摞摞的钞票,
就送到了银行。
在工资没涨的沧桑中,
致富的路在何方?
跟谁商量:
让工资涨涨!
柒政策倒是变幻莫测
如果说CPI、股市、楼市等是影响老百姓钱包厚薄的重要因素,工资是影响老百姓钱包厚薄的关键因素,那么,国家采取的是藏富于国(政府)还是藏富于民的政策,则是影响老百姓钱包厚薄的决定性因素,政策的制订是通过理性分析,还是只是专家的拍脑袋行为,则是影响每个人对财富的预期。
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5万亿,同比增长31%左右,这已是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以超过GDP一倍的速度在增长(1990~2004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5%,2003~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与政府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相比,居民收入的增长却一直在低位徘徊。不敢花钱成了大多数人的日常心态。
2007年,我国股市的印花税达到3000亿,是2006年的10倍。这主要得益于股市交易的火爆及印花税率从1‰调高到3‰。不管股民有没有挣钱,3000亿税收是实打实地进了政府的口袋。调高印花税,相关部门是采取“半夜鸡叫”的方式,干脆利落,结果就是股市一片惨绿;而此后呼吁调低印花税的呼声此起彼伏,相关主管部门却充耳不闻。
楼价的快速上涨,也和各地的土地财政密切相关。土地财政在“培育”了一大批房地产富豪的同时,也变相地将很大部分居民财富转变为政府财富,同时让房价的涨跌无从可考。
……
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的财政收入为3.9万亿元,当年日本的财政收入折合人民币约3.2万亿;2006年中国老百姓的总收入是9.43万亿人民币,而日本老百姓的收入折合人民币是38.6万亿。显然,在财富分配上,中国更多的资金流向了国家而不是民间。
人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日子因为有盼头才能过,政策转向藏富于民,老百姓钱包鼓起来的希望越来越大。如果政策还是变幻莫测,总是打击着人们的预期,那么所谓的幸福感又从何谈起呢?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