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生再见》:我们如何抵抗遗忘
(2014-12-30 11:36:24)文羽
这是一个阳光充足的下午,空气中笼罩着迎接圣诞的气息,承平日久的我们,坦然接受着一切,都因这个遥远的老人的即将到来而变得格外兴致勃勃。我望着何顿的《来生再见》很发了一阵子呆——封面上那些双手合十跪在死去战友身边的中国军人,身后是巨大的黑色背景。“他们是过去对侵略的抵抗者,同时也是现在被遗忘的抵抗者!”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是的,我们这个从巨大时间与空间走过来的民族,本来应该有着丰富的记忆,但我们又是何等地健忘。还有,我们该迎接、面对和怀有虔诚之心的历史之海是那样的浩瀚,我们的记忆、沉思或感佩,不应该陷入单一和绝对,比如对于
抗日战争这场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事件,作家艺术家应该有更多样的、更有温度的书写,从这个意义上讲,何顿的《来生再见》有一定的标本意义。
先辈们的拼死抗战,以及这些抗战者们解放后的遭际,构成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里面流淌着中国人深沉的家国之思、理性之辨,同时这一切根本不是硬塞给我们大家的,而是从具体的艺术描写与构思中体现出来的,源于作家何顿对历史的那份独特认识。从小说中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是人物起伏无定的命运,是他们起落无常、倔强而无奈的样态,从他们的命运中读者大概不难看出,在我们这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走过那么多的弯路,每个人的命运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的年代里,都会被一次次的改写。当今生活与过去之间的联系是无法进行逻辑推断的,人物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注脚。而且,当今与过去在某些方面经常显露出惊人相似的狰狞,以至于我们有时难以再找出二者的界线——主人公过去在枪林弹雨中的出生入死,不仅没有换来后来生活的顺风顺水,而且陷入更大的困窘。我们看得出,以主人公黄抗日为代表的一代人的经历,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国家经历的曲折,以及这些曲折对他们的影响。他们所先后经历过的多个历史时期,都给人生留下难忘的印记,他们吃尽国破家亡的苦头,后来又饱经了世事艰难之沧桑。他们不求回报、未求表彰,但他们不应被忘记。
作品中,个体人物的鲜活、人性的复杂和丰富是被有意遮蔽的,大历史中的个体往往成为观念的傀儡,小人物在参与历史书写中所发挥的具体的作用被抽掉,他们行为的多样性被剥离,沦为在抽象观念中挣扎的提线木偶。
而《来生再见》中以黄抗日为代表的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际,细致地反映了在宗法制社会条件和背景之中,以及安土重迁的社会历史传统之下,面对战争时人们的复杂心态,在民族大义面前的义无反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在具体的战争现实中,他们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而作家也没有忘记告诉我们,构成正义战争主旋律的,是那些卑微的人们玉石俱焚的决绝。他们以意志和躯体的长城,筑起了精神的纪念碑,这是战争中中国人的主流。创作上的这种努力无疑是对抗战书写中出现的某些娱乐化、传奇化的有力反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