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的“末”行是怎么回事?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着玩玩 |
京剧中的“末”行是怎么回事?
http://s11/bmiddle/4be321d7ha4161f06f67a&690
偶然见到一本介绍京剧的书,很通俗的,正适合了在下(纸老虎)这种刚刚启蒙的层次。这书好就好在每页都有图,人老了就会返璞归真,如儿童一样喜欢看图,这书就正应了在下这爱好,翻拍了几幅发给同好们看看。
常识让我们知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这回又专门读了两天书,本应该越加了了了,然而却是越加糊涂了。书中分门别类地对生、旦、净、丑的扮相、唱腔、代表剧目及各行的名角做了介绍。“生”行说的是男角;“旦”行说的是坤角;“净”行说的是花脸;“丑角”就不用说了。却惟独没有介绍“末”行。
越不介绍谁,在下却又偏爱探究谁!
为此,纸老虎只好请教“百度”。“百度”说“末”:是传统戏曲里的一种角色,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的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
由此可知“末”行应当是中年以上的男性,类似报幕员,应属老生。
看来是京剧行当在精兵简政,或者说是在合并同类项,把小生、武生、老生一并整合为“生”行了。原有五行的生、旦、净、末、丑,把本单属“末”行的老生并入了“生”行,精简了“末”行,把原本的五行缩减为四行了。
这种做法和我们的政府正相反,如按政府的做法,“行当”应是越划越细,“生”行应重新分为:小生、武生、老生乃至娃娃生,这才对!无怪乎京剧的路子越走越窄,怪他们不会细化!
http://s3/bmiddle/4be321d7ha4162028e572&690
古印度梵剧的表演角色共分五种:男主角、女主角、丑行类男配角、家僮类男配角、侍女类女配角,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在行当特征及表演职能等方面几乎基本一致。特别是“末”的表演以唱或诵为主,而梵语中与唱诵之意相近的“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恰好是“末”。看来“末”很可能就是在梵语传入我国后,人们根据梵语中“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末”来称谓宋、金杂剧中以唱诵为主要表演职能的男演员为“末”的。(见百度《戏曲包含了哪7种行道》,在下做了删改。)
看来,这文化人干力气活不行,扯闲篇可真有两下子,越研究越邪乎了。
也足见艺术真是没有国界的,天下的艺术都是相通的,相互都是借鉴的。
http://s5/bmiddle/4be321d7ha4161eba8e84&690
纸老虎最后结语:由此看来号称“国粹”的京剧,也是混了血了,并不是国人所鼓吹的那么“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