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中的“末”行是怎么回事?

(2011-05-29 06:44:3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说着玩玩

京剧中的“末”行是怎么回事?

 

http://s11/bmiddle/4be321d7ha4161f06f67a&690

偶然见到一本介绍京剧的书,很通俗的,正适合了在下(纸老虎)这种刚刚启蒙的层次。这书好就好在每页都有图,人老了就会返璞归真,如儿童一样喜欢看图,这书就正应了在下这爱好,翻拍了几幅发给同好们看看。

常识让我们知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这回又专门读了两天书,本应该越加了了了,然而却是越加糊涂了。书中分门别类地对生、旦、净、丑的扮相、唱腔、代表剧目及各行的名角做了介绍。“生”行说的是男角;“旦”行说的是坤角;“净”行说的是花脸;“丑角”就不用说了。却惟独没有介绍“末”行。

越不介绍谁,在下却又偏爱探究谁!

为此,纸老虎只好请教“百度”。“百度”说“末”:是传统戏曲里的一种角色,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的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

由此可知“末”行应当是中年以上的男性,类似报幕员,应属老生。 

看来是京剧行当在精兵简政,或者说是在合并同类项,把小生、武生、老生一并整合为“生”行了。原有五行的生、旦、净、末、丑,把本单属“末”行的老生并入了“生”行,精简了“末”行,把原本的五行缩减为四行了。

这种做法和我们的政府正相反,如按政府的做法,“行当”应是越划越细,“生”行应重新分为:小生、武生、老生乃至娃娃生,这才对!无怪乎京剧的路子越走越窄,怪他们不会细化!

http://s6/bmiddle/4be321d7ha4161f903ad5&690
http://s3/bmiddle/4be321d7ha4162028e572&690

    不能老挖苦政府,那是犯忌的。

   还是回来研究我们的“末”行,纸老虎很有考究癖,找来《辞源》,看看源头上是怎么说的?《辞源》对于“末”注释为:

   【末泥】戏剧中扮演老生者。古谓之末泥。后简称末。《梦华录》“杂剧中末泥为长。”或谓摩泥之转音。西域乐曲有善摩泥之类。居摩泥之类。以乐曲之名。为角色之名目也(见商务印书馆《辞源》民国四年版丁种本辰集80页)
   这里也说”末“即老生。可是接下去却又牵出“摩泥之类”,这就麻烦了,看看,竟一下子扯到异族的西域乐曲上去了!这京剧可就出了大汉族的圈儿了!麻烦不麻烦?

  再研究、研究,更有惊人的发现,这“末”竟然还与外洋有关,据百度介绍:

古印度梵剧的表演角色共分五种:男主角、女主角、丑行类男配角、家僮类男配角、侍女类女配角,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在行当特征及表演职能等方面几乎基本一致。特别是“末”的表演以唱或诵为主,而梵语中与唱诵之意相近的“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恰好是“末”。看来“末”很可能就是在梵语传入我国后,人们根据梵语中“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末”来称谓宋、金杂剧中以唱诵为主要表演职能的男演员为“末”的。(见百度《戏曲包含了哪7种行道》,在下做了删改。)

看来,这文化人干力气活不行,扯闲篇可真有两下子,越研究越邪乎了。 

也足见艺术真是没有国界的,天下的艺术都是相通的,相互都是借鉴的。

 

http://s4/bmiddle/4be321d7ha4162065d783&690
http://s5/bmiddle/4be321d7ha4161eba8e84&690

纸老虎最后结语:由此看来号称“国粹”的京剧,也是混了血了,并不是国人所鼓吹的那么“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