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一日是荷兰的“圣马丁节”。今年我们早早就做了准备,上个星期三就已经采购了Bros,Twix,Snickers等大型巧克力酥,花生巧克力。
晚上六点,我们正在吃晚饭,门铃响起,第一批讨糖的孩子们来了!
三个漂亮的小姑娘,最小的看上去也就三岁多一点,天真稚气,可爱极了。
我们匆匆吃完晚饭,开始看美国电视连续剧《Fashion House》,因为有
荷兰语字幕,这也是学习荷兰语的途经之一。可今天的电视连续剧根本就没“连”上,这门铃不断地响起。还没到七点钟,就已经来了四十多个孩子。虽然孩子们都很自觉,每个小人很有秩序,一人就拿一块,但我们卖的三袋巧克力糖马上就要见底。去年最后一批孩子是八点半来的,离八点半还有一个半小时,这糖肯定供不应求。
这可如何是好?
没有想到今年会来这么多孩子。若没有糖了,我们只好出门“躲开”或熄灯上楼和孩子们“藏猫猫”了。可哪能让孩子们失望?!
阿牛赶紧开车去了家附近的超市。
一会儿,阿牛拎着三袋糖回来了。一看是普通的小块巧克力糖,和去年我们匆匆买的一样。一问原因,原来超市里没剩下什么了,我们事先买的那种大型巧克力糖早已经告罄。
我喜欢小孩,喜欢给孩子们好的礼物。虽然没有买到大块巧克力糖,非常遗憾,但毕竟避免了没糖的尴尬。我赶紧把糖放到已经所剩无几的糖筐里,心才安稳下来。听到铃声响起,又可以马上跑出去,去欣赏孩子们稚嫩的歌声,看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看着他们道谢后带着“战利品”欢喜地跑向其父母。
今晚,一共来了66个“小天使”,是去年的四倍还多!
一晚上,都沉浸在给予带来的喜悦之中······
下面是去年的今天写的文章,这才是“正文”,请慢慢阅读吧。
*********2008年11月11日
这是我到荷兰后迎来的第一个“圣马丁节”。11月11日,老公阿牛下班后,一进家门就对我说:“我得赶快去超市买糖。今天是‘Sint
Maarten’(圣马丁节),有些像美国的万圣节。孩子们会来讨糖吃。”
“为何不早和我说?
我刚去过超市。怪不得这几天超市在大袋大袋地卖糖呢。原来如此。”
“我都忘了。还是一个同事提醒了我。”阿牛拿起车钥匙匆匆地往外走,车一溜烟地被他开走了。
我爱热闹,喜欢体验不同的文化。前几天美国迎来了万圣节。因为荷兰不过万圣节,还觉得有些扫兴。这下可好了!可以体验一下荷兰的文化。思绪不由得沸腾起来,喜波涟漪。
这喜悦兴奋的涟漪仍在心海里慢慢一圈一圈地扩大,阿牛回来了。拿着提着两大袋糖。
“你干嘛买那么多,一个孩子要给几块?”我不解地问。
“一个人两块吧。会有五十多个孩子来呢”
阿牛笑眯眯地回答。想必他的思绪此时已经绕回遥远的童年,回忆着自己第一次讨糖的光景吧。
“他们会怎样来讨糖?”
我兴趣盎然。
“会给你唱歌。就像:11
november is de dag, dat mijn lampje, dat mijn lampje, 11 november
is de dag, dat mijn lampje branden mag ……
(11月11号是灯节呀,11月11号我将点燃我的小提灯……)
“那,我对孩子们说什么呀?”我好奇地追问。
“不用特别说什么”。
“如果我们不准备糖会怎么样?”旺盛的好奇心让我继续刨根问底。
“他们也会给你唱歌,但歌词会是这样:这里的人家很吝啬,什么都没有……”
天色已经不早。赶快吃晚饭,我的兴奋不亚于孩子们,等待他们讨糖来。
饭后,我把阿牛买来的糖装在一个南瓜样子的小筐里。还特意放了一些刚刚带回来的中国糖。心想这可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好机会呀。为了表示欢迎孩子们的到来,我还把一盏南瓜形状的小灯吊在窗前。小南瓜灯静静地闪着橘色柔和的灯光,和我一起等待“天使们”来按门铃。
六点半左右,"铃铃铃……"门铃响起,第一批孩子们来了!
越过落地的玻璃窗往外一看:隐约看见门外站着几个小男孩小女孩,他们没有像美国孩子过万圣节时那样化妆“变身”,都穿着普通的衣裳,但手里都提着色彩斑斓形状不同漂亮的小灯笼。
赶紧给这些“小天使们”开门!
门打开,两个男孩子两个女孩子齐刷刷地站成两排,小的在前,稍大的再后。他们先是露出几丝羞怯,但马上对我唱了起来: “11
november is de dag, dat mijn lampje……”
甜甜稚嫩的歌声,天真无邪的模样,像四个小小的开心果。让我心花怒放。他们唱完后,才伸手从筐里拿糖。小家伙们非常含蓄,一个人只拿了一块就满足地走了。
孩子们的家长站在两、三米之外,微笑地看着各自的孩子成功地讨糖归来。
望着这温馨的光景,不由想到:对第一次去讨糖的孩子们来说,“圣·马丁节”也许是他们自食其力的第一步,一次不小的锻炼吧。敲陌生人家的门,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歌喉,用歌声来换来糖果。
孩子们走后。开心而兴奋的情绪深深地感染着我,不仅想起儿时的时光。大年三十晚上,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服,焦急地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钟声敲过,马上就到邻居家拜年讨糖吃。
正在回忆中,“铃铃铃……”,第二批孩子们到了!
这回是两个小男孩儿。一个大约六,七岁;另一个三,四岁吧,带着一副小眼镜。
两个小人看见我出来就唱了起来。大男孩的声音很嘹亮,可小男孩声音很小有点“滥竽充数”,声音微弱。大男孩唱完,拿了糖就走开了;可小男孩却没到筐里取糖。一个人又唱了起来。原来我错怪他了。刚才他是没跟上大男孩的拍子。他有些羞怯地望着大声地唱了起来,虽然有些走调,但非常敬业。
“很好听”。我用仅会的荷兰语大大地夸奖了他一番。
他露出笑容,从筐里拿出一块糖走开了。不远处,他的父亲露出了欣慰又有些自豪的笑容迎接儿子带着“胜利品”凯旋归来。
送走小男孩,会到屋里,还没坐稳。“铃铃铃……”门铃又清脆地响起。
夜色下,三个小姑娘齐齐排成一排。个个都是超可爱的小美女。美丽的三重唱响起。
歌罢,两个小姑娘满意地从筐里各取出一块糖;而那最漂亮的小美女看了看我的糖筐,却没动手,并带着一副失望的表情向我在说着什么。
我的荷兰语还处于婴儿咿咿呀呀的水平。赶忙叫阿牛救场。
原来,她不喜欢我们准备的糖!
多么任性直率的小美女呀!但也不怪小美女,唱了那么好的歌给我,却没有得到自己喜欢的糖。我们让小美女失望了!这这……这可如何是好?
阿牛急中生智赶快去拿我们平常吃的薄荷糖救场。多亏那包装花花绿绿挺漂亮的,才算"蒙混过关",小美女拿着糖走开了。
直到八点半,我都没有好好坐稳。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按门铃,献歌。
门铃一响,我比孩子们还兴奋,像一只大蝴蝶似的,拎着糖筐就跑出去开门。那天晚上一共来了25个“小天使”。他们的笑脸和稚嫩的歌声感染了我整整一个晚上。
分割线-------2017圣马丁节
昨天是圣马丁节,这已经是来荷兰之后迎来的第9个圣马丁节了,不仅感叹时光的飞速流逝,特此再发旧文。眼看着一些孩子一年一年的长大,自己也一年一年地增加年轮。小区里的孩子也都长大,昨天才来了30多个孩子。附近住着一对双胞胎男孩子,一头卷发特别可爱。前几年路上偶遇时,他们还不会走,坐在童车里,由奶奶(或姥姥)带着。去年的圣马丁节,一双一对地站在在我家门前,令我惊喜孩子的成长之快!他们对我称呼“U”(您),非常有教养。来的孩子们都只拿一块糖,这是大人的教导。我让这两个孩子多拿一块,人家坚持原则,“拒绝”我,就拿了一块糖,提着漂亮的小提灯走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