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忙,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新年祝诸位继续幸福、继续寻梦、有梦成真!
今天吃过早饭,惯例打开电脑查看邮件,然后浏览新浪博客。看见首页上有关《非你莫属》主持人张绍刚先生的争议。有关《非你莫属》和《职来职往》一直想写上几句。
现在,炒作现象不少,小肚鸡肠地做个假想。如果这一期《非你莫属》纯属是炒作行为,那么效果还是非凡的。我就是其中一个“上勾者”。因为我立马儿就去观看了这期的视频。顺便说一句,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地球真是越来越成一个皮球。身在国外,想了解国内的事情太方便了!
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可以在网上看到。与国内就一个多小时的“距离”。为什么这么说呢?
国内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那边电视里一播出,一个多小时之后就可以在网上收看了。比如,《双城故事》。开头几集是在国内看的,回到荷兰,看“清咖”一点也没有耽误。
回到《非你莫属》。以前,看过几期。觉得挺有意思的。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天津司机,实在幽默。但后来就不看了。因为觉得主持人张先生有些“喧宾夺主”,言语有些不够温文厚道、心胸不够宽阔。不知道,是否收视率在作崇,原本张先生本人不是这样的性格,故意打造成这副主持“风格”来吸引更多眼球呢?
实际上,这个作法,在国外的娱乐界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比如,日本的搞笑届。一些搞笑艺人本来不是同性恋,但在屏幕上故意以同性恋的“形象”出现。而下了屏幕,完全是另一副面孔。比如,藤井隆、ハードゲイ(Hard
Gay)。观众也不会计较。因为这叫“キャラ作り”。“キャラ”即“character(这里有“形象、性格”之意”)”;“作り”,即“打造、做”之意。电视里的一个形象而已。小沈阳也是一例。
但这毕竟是一台教育求职节目。不能否定这也是一场秀,秀就难免带有娱乐的成份。但总觉得不太合适,让人看了不舒服。兴趣不浓的,就不浪费时间了。若不喜欢,还天天看天天骂,那就不厚道了。偶尔发现新开播的《职来职往》。这里没有“批评一个,表扬一个”之意思。都是求职节目,容易放在一起比较。这台节目,确实不错。主持人李响大气沉稳、彬彬有礼、涵养十足。每每看到他,都会涌出一个念头:“李响是个好苗儿,可以主持春节联欢晚会!”。
扯远了,再回到刘俐俐来求职这一期的观感。
有关“中国”一说。觉得没有什么错误。也许说“国内”、“我们中国”更顺耳、不生分吧。这让我想起当年陈冲在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观众席上“惹祸”的那席话。刘俐俐没有说“你们中国”,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称谓上大做文章。
没觉得刘俐俐眼神里充满所谓的“鄙夷、蔑视、凶狠”。觉得小姑娘站有站相,从头到尾都挺有礼貌的。即使是辩解,也没有无礼失态。一开头说莎士比亚之事,也属正常吧。英文专业的,英国文学是必修课吧。“隔行如隔山”,外行人,如果真的不通晓“英雄双行体”,也不是一件丢份儿的事儿。
问人家隐私家庭背景之事,觉得有些不妥。潜台词是否是这样呢:“家庭不和,从小在阴影下长大,造成这般性格”;“没有融入主流”之说,就有些滑稽了。
20年前,出国留学尚属一件难事。原本简单的语言学习和知识深造,承载了太多格外的“责任”和来至自己和他人的过多期待。那时出国留学,就是一条通向成功、财富、拿先进国家“户口本”的金光大道。没拿到“户口本”的、绿卡的和回到国内的,就会被认为是在国外没混好。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差一点写成“中国”了:-))发展越来越快,会吸引更多留学生、海外华人回国,外国人来中国创业。
相信、也许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海归”一词将消失,因为“海归”太正常,不值得刻意提起,“留而不归”的才是少数;回国留学生连“海带”都当不成了,只是履历上多了一份海外留学的一段经历而已。
那时,出国留学才真正回到原本应有的姿态。对待归国留学生也不会过于抬高或者过于挑剔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