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丢弃
《今日文摘》《思维与智慧》转载
《读者》2012-9转载(题目改为《别丢了坎蒂德》)
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
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
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一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一直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
“他可牛了!”儿子说,“他是全公司员工在技术方面请教的中心,据说他的钱多到可以在伦敦买上几栋楼呢!”
就是这个“可牛了”的坎蒂德整天穿得叫花子似的,上下班骑一辆破自行车。
“他是刻意藏富吧?”我问。
儿子说:“我看不像。他的兴趣不在吃穿用度上。”
——当官没兴趣,吃穿用度也不讲究,那这个坎蒂德“情感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儿子说,坎蒂德是个“超慈悲”“超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去了一趟养鸡场,看到速成鸡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笼子里,参观者被告知不可大声讲话,否则这些心脏特别脆弱的鸡就会被当场吓死,回来后,坎蒂德就开始吃素了。他说,他好可怜那些鸡;他还说,他有时候会莫名思念那些鸡,很想去探视它们,却又没有勇气。
三个月前,坎蒂德利用休假回到葡萄牙,投注了一笔巨资。
儿子让我猜猜他买了什么。
我说:“别墅?土地?度假村……”
儿子说;“都不是。他买了一座森林。”
休假结束回到公司,坎蒂德每天惦念他的森林。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
他告诉我儿子说,他准备辞职,回家去照顾他的森林。他在英国置办了高档的摄像机、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说是回去后要好好观察研究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与昆虫。
2008年,剑桥大学在剑河畔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了一块大理石诗碑,碑上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的四句话:“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碑上只刻了中文,并无英文译文。坎蒂德央我儿子为他翻译。我儿子不但为他翻译了那四句诗,还告诉他说,自己的父亲也是个诗人,并且也姓徐。坎蒂德听了,非常高兴。他说,他愿意随时恭候中国诗人的儿子游览葡萄牙,游览他美丽的森林。
坎蒂德是在2011年12月2日那天离开剑桥的。临走前,公司的同事们按惯例为他“凑份子”送行。一笔可观的英镑打到了一张卡上,送到了他的手中。他一拿到那张卡,立刻让我儿子和他一起在网上查找非洲一个救助饥饿儿童的网站,查到后将钱悉数捐了出去。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工作出色,内心澄澈,酷爱自然,悲天悯人,不为外物所役,不为虚名所累,有本事赚钱,更有本事把钱花在给生命带来无边欢悦的地方。
“永远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我这样嘱咐儿子。

(说明:无意中看到这张插画,也不知作者是谁,鸣谢!)
蓬莱师范博友“温暖的烛光”(http://blog.sina.com.cn/luyi8951)看本文后感慨颇多,转贴,以飨读者。
看到《永不丢弃》这样的题目,一般人的理解大概是对于自己的追求和梦想永不丢弃,对困难不轻易低头,永不言败,等等。总之,很难想到张老师的这种用意,是永远不要丢弃与一个人的联系!她是这样说的:
——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工作出色,内心澄澈,酷爱自然,悲天悯人,不为外物所役,不为虚名所累,有本事赚钱,更有本事把钱花在给生命带来无边欢悦的地方。
如果是我,也不愿放弃与这样的人在一起的机会,也希望一直与他保持联系。
我也看了一下此文后边的评论,好多人对这种人和事表示怀疑,“真有这样的人吗?”我理解人们的疑惑,因为我们周围这样的人太少见了。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太注重眼前利益,太看重外在的东西。光鲜的外表,得体的服饰,与周围人的关系,吃穿住行,讲牌子讲派头,却恰恰忘了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追求。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是个很大的话题。
也许是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这些年来,我没发现身边的国人有张老师所说的这种人,倒是接触不少老外有类似的做法。这也许是我识人不多,圈子太窄的缘故,这也许只是我的偏颇之见,但我也想晒晒我所接触到的永不想丢弃的人!
大学时期的外教:我永远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手托自家烤盘从外国专家楼一路走到教室这边的。不止一个教师这样做,也不止一次这样做,有cookies,有pop
corn, 有cheese。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对western
food是有了解有品尝的。
如果把这种行为简单的理解为外教上课都喜欢显摆一下自己的厨艺,那就错了。他们对于我们这帮好学的学生有更特别的关爱。比如,在大学的后两年里,我们这十个八个同学就已经形成惯例了,每到周五晚上,就应邀与这帮美国外教聚餐。或在他们家里,或是去饭店。究竟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周末,我已经记不清了。他们在我们身上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陪我们练习口语会话;还有金钱,款待我们这些穷学生的晚饭。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激动,就很温暖。那么,在我之后20年的教学生涯中,无私帮助了很多学生的一些行为,也就在这里找到根源和理由了,他们给我的影响太深了。
加拿大的Murray:
人们总是认为,外语培训机构的外教口语课的课时费很高,其实,还真不一定是这么回事。两年前,在我所住的小区里,我巧遇来自加拿大的飞行员Murray。他看到了我的英语培训班,就很随便的走了进来,与学生进行轻松随意的交流。我因为过意不去,就请他吃饭。席间,我们无意中探讨了进一步合作的事宜,他很痛快的答应下来,要给我们进行长达10次的英语培训,而且分文不取。当时,我只当分文不取不过是个托词,到时候,工资该怎么算,就怎么算。这样,在2010年的暑假,正值我在英国期间,亲爱的Murray
就为了只见了两次面的我,就为了一个简单的承诺,而冒着酷暑,在我压根不在的情况下,坚持上了10次口语课,而且是完全免费的口语课。而当我从英国归来,他已经回国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吧,这是志愿者精神吧。而我,却无以回报。
旅西英国女人和她一家子:这是一个旅居西班牙的英国女人,很碰巧的,也是与我同住一个小区。和她相识,是在超市。当时因为她的一点小麻烦,而我举手之劳,解决了她和人交流的语言问题,她就很感谢,并且留了电话。之后就邀请我去她家喝茶(afternoon
tea
break),而我因为礼尚往来的缘故,也请了他们一家人一次客,之后就并无来往。去年夏天过后,他们就离开中国了。临行前,母女俩却特意跑来我家,送给我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我敢说这辆自行车在千元以上。关键是,与他们并无交往的我真是受之不起啊!她们说:这辆自行车,可以用来奖励我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我震惊了,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呢?我不知道该如何来表达我的心情,不知道该怎样向她们解释这一切。自认为胸怀坦荡,对学生满怀爱心的我,这次却脸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