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冯冯
冯冯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35积分
  • 博客访问:514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的豪放与柔情——《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记梦》赏析

(2007-06-15 23:53:01)
 

苏轼词现在较通行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78年点校出版的《东坡乐府》,收词282首,采用词牌68个。其中《江城子》9首,数量居第八位。《江城子》这个词牌,崔令钦《教坊记》、敦煌词和现存唐代文人词中均无记载,应是晚唐以后,先在民间流行的曲调,五代时才进入文人的视野。据《唐宋词鉴赏辞典》介绍,“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

10741076年,苏轼任密州知州,这两年是苏轼人生观转变的时期,也是他的词风开始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工创作了3首《江城子》,其中以《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记梦》最为著名。

 

一、内容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写狂态、狂意与狂情。上阕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起三句写自己,“狂”字是核心,“左牵黄,右擎苍”两短句极富意兴,盖“狂”虽是聊发,却未尝不名实相符。三、四两句写随从装束及行阵之壮观,“卷”字极为传神。这两句意兴承起三句而来,盖随从千骑也受苏轼感染,豪情顿出。后三句又折回自身。为了报答倾城出动随太守(即苏轼)的热情,苏轼也要像当年孙权乘马射虎一样,亲自射杀老虎,以逞自己豪兴,谢百姓热情。上阕渲染出猎的景象,从行猎者到观猎者,无不以一“狂”字统摄意趣。

下阕从猎后饮酒高歌写起,抒发了由出猎之豪情转化为为国效力的爱国热忱。其意兴仍是承“狂”字而来。且因为酒酣,胸胆便特别开张,以至于把鬓发微霜的现实置之脑后了。只希望自己能像当年固守云中的魏尚一样,在受到打击后能重新受到重用,报国之志尤为恳挚热切。最后三句揭示全词主题,表示自己会像挽拉雕弓如满月的壮士一样,将西北边陲的辽和西夏等侵略者赶出国境。所以这首词不是一般的少年狂气的发泄,而是内心深处借狂放之气流露出的至性至情。

全词打破上下分片的格局,一气贯注。作者一时豪兴纵情放笔,以倾动全城的大场面烘染人物,“牵犬擎鹰、千骑拥驰、酒酣胸张、走马挽弓,驰骋激荡不可一世” ,通过对射猎武夫“狂”放的描述,将两鬓微霜而壮志犹存的志士形象腾跃纸上。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开篇顿入正意,“生死”二字总领全词。十年阴阳相隔,生者,死者,音容两相渺茫。而久蓄心怀的思念,逢亡妻十年忌辰蓦然涌至,故用“不思量”递接,反跌出“自难忘”,以肺腑语道真情,不思量原是最思量长思量。千里遥隔,无处诉说凄凉,承“难忘”而来。

上阕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下阕转入记梦,梦中爱妻临窗梳妆,情态容貌依稀当年,夫妻“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此词描写梦前、梦中、梦后,虚实结合,跌宕顿挫,用平实的语言抒写深婉至情,写出了对亡妻生死不渝、刻骨入髓的思念。

 

二、表现手法

《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亲射虎,看孙郎”两句,据《三国志·吴主传》载:建安二十三年,孙权“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退)废”。 用于此处表明苏轼也要像当年孙权乘马射虎一样,亲自射杀老虎,以逞自己豪兴,谢百姓热情,充分体现了他的“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此处用典,表示苏轼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

《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梦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产物,精神意识不泯灭,梦就会时时光临,不请自到,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重逢,虚中带实,无言垂泪,此时无声胜有声!孤凄景象的结语,又令人无限哀伤,寸断柔肠。词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取得了憾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三、情感基调

    苏轼九首《江城子》的感情基调总的来说以悲凉感伤为主,具体又有细微差异。而《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

《密州出猎》是苏轼早期的一首豪放词,整个词充溢着阳刚之气,一扫柔腻软媚,于婉约词的浅唱低吟外独放粗犷豪壮之声。对此,苏轼也甚为自负,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晁无咎曾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王若虚《滹南诗话》引)其实不然,苏轼不仅善于以逸怀浩气写豪情,也能以愁肠婉语写柔情,如这首《记梦》。全篇词作用词质朴委婉,如泣如诉;感情真挚而强烈,曲折而深沉,凄绝悲恸,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宋代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论说:“有声到彻天,有泪当彻泉。”十分中肯。

 

四、突破创新

    词至苏轼拓展出一片新的领域,登临、怀古、贺寿、悼亡、村野、闲适等皆可入调。《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习武狩猎,继范仲淹的边塞词之后,将词从花间月下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词发展到苏轼,词体始尊,词品始高,词境始大,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确立并被确认,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江城子》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纵观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坎坷时多,虽一直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但他始终保持着天真淳朴的政治品格。这两首《江城子》创作时正沦落密州,身处逆境,《记梦》中表达的凄婉也与自己的仕途坎坷的经历有关。但是他并没有因哀伤而丧气,《密州出猎》就饱含了诗人在失意时的愤懑和洒脱,苏轼借出猎的这一番豪兴,将深隐心中的素愿和盘托出,其“狂”字下面显露的民族赤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阅读(2192)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