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卷而行,可知诗意皆真意
回头细品,才懂故园是乐园
——写在王志星《乡情悠悠》诗集出版之际
文\野火
在我来说,疯狂写诗的记忆还在中学的时候,那时候,《诗刊》《星星诗刊》等是一期都不少的,但自从出了校门,跌入滚滚红尘,旋即被俗务缠绕,诗意便和自己渐行渐远,诗坛发展成什么样儿已经漠不关心。直到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遇到了万荣籍的老作家王志星先生,才又一次触动起了我内心深处的那点柔软。
一
微型诗是王志星老师的专长。微型诗的概念是什么?我不得而知,王老师告诉我说三行不超过二十八个字,我很是诧异,这岂不是和七绝的字数一样么?既然是自由体,为何要给自己设置这么苛刻的门槛呢?过去对卞之琳的《断章》非常崇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仅仅只有四句话,已经短得不能再短,而意味却长得不能再长。还有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也就六句话。而微型诗却用三行二十八个字来表现,这对诗人来说,着实不容易。诗人以超越为己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是诗人的本能,因此上,在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微时代,微型诗的横空出世也就在所难免了。
微时代,生活的节奏忙乱,长的东西缺乏一个精心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浏览式的阅读成为时代的主流,微信的广泛传播,书店的日益落寞,充分印证着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型诗的诗人们可以说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但这一次,我王志星老师要出版的不是微型诗,因为他的微型诗已经结集成《短歌长吟》出版了,这一次他计划出版他挑选出来的其他新诗。
二
我与王志星老师的结缘,纯属偶然。
有一年,万荣县妇联组织评选万荣县“十大女杰”,王志星老师的女儿王晓红成为其中的一个。妇联为了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特意邀请我给每一个获奖者创作一首诗、一副嵌名联、一个颁奖词。颁奖晚会结束之后,王志星老师看到了我写的那些应付支差的东西,知道了我的名字。过了几天,便托友人介绍,与我见了面。
王老师长期在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上班,长于文学创作,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山西省作协会员,可以说是运城文坛的老前辈,如今七十多岁了,依然笔耕不辍,散文、小说、诗歌无所不及,尤其是在微型诗的探索和创作上颇有建树。他以逾古稀之岁,还担任着三四个诗歌网的版主,每天晚上,戴着老花镜,在网上整理诗友们的作品,乐此不疲,我为他的这种精神敬仰之余,倍觉惭愧——我也兼任着几个楹联类、文学类网站的版主,但好多年因七事八事早就把自己的职责抛之脑后了。他来的时候,给我带了一些他近年来创作的部分微型诗作品。我是一个实在人,恭维的话不会说,拜读之后,选了二十多首,后来在我主编的《飞云》杂志出了一期“王志星微型诗专辑”,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读者打来电话打听作者的情况。
一个人的成功,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能一辈子执着的做好一件事,不管他最终的结果如何,单单看这个过程,我们就应当为他点赞!
三
诗者,是生活的记录者,情感的寄托者,人生的思考者。
读王志星老师的诗,有一种逆着时光行走的感觉。王老师七十多岁了,正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年月,暗淡了功名利禄,远去了风雨沧桑,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路,曾经的浅薄可能就变成了如今的深沉,原本的琐碎可能就衍生了心中的思索。他笔下的那些记忆,对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或多或少地有一点模糊的印象,但更多的是循着王老师的笔触,去感知那个时代那个岁月的艰辛、甘苦,可以这样说,读王老师的诗,便是重走了一遍王老师的人生。他眼里村头的《夕阳》:“往下蹲
往下蹲
最后\坐在村口古槐的枝杈上\把剩余的一把温暖\赐予衣衫单薄的乡亲”;他给我们描摹的《麦秸垛》,是“用立体的圆\为一年的农事\划一个句点\\冬天
它满头的冰霜\是庄稼人骨头里\渗出的盐”;他思念《老家的土炕》,因其“一辈子
守着土窝\像不善言辞的老祖母\恪守古训
寸步不挪\最知道吞吞吐吐\是什么滋味\窝了一肚子火\还得把柴烟的辛辣\织成暖人的花朵\让人一想起\就噎得泪流成河”;他迷恋《乡间唢呐》,那“一只黄铜小鸟\唱起歌\土调土腔\唱遍乡间岁月\一曲曲\荡气回肠\扶着姑娘出嫁\喜曲儿\笑弯架架山梁\抬着逝者安魂\悲调儿\哭断道道羊肠\将光景唱死又唱活\大喜大悲\人间天上”;他生在稷王山脚下,念念不忘那里的《牧羊人》,“顺山坡滚落的咩叫\让秋草留下几道痕\\牧羊人的鞭子摇了摇\将一天赶进黄昏\暮色四合他拍拍屁股\惊得夕阳散落满坡的鳞”。
在王志星的字里行间,无论是懵懂的童年,艰难的中年,还是幸福的老年,他既没有牢骚,也没有炫耀,而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地活着,感恩地活着,美好地活着。
人是生活的主体,同时也构成别人的生活。在王志星的作品中,除了叙事者和当事人“我”,还有许多人,这些都是曾经参与过他的生活,或影响过他的生活的人。众多的人物里,父亲和母亲因为曾是作者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与作者情感联系最紧密的人,所以给予他们的笔墨最多,他们的形象也最生动,当然,作者对他们所倾注的情感也最深沉和热烈。《秋天正步步深入》中,“母亲连夜飞针走线\为我赶缝春天\缝进去一宿灯火\一轮红红的日头”;《月下曲》里,“娘的纺车\是一只夜莺\总习惯在晚上\吟咏月光\娘月下纺线的剪影\美得\跟唐诗一样”;《母亲的小油灯》,“星光摇曳\将母亲的身影
印在墙上\就像无声的皮影戏\闪动 跳跃伴着我
无虑的长眠”,几句寻常的话,一个要强手巧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对母亲的回忆里既有着温馨的画面,生动的场景,也携带这大量的乡村民俗信息。王志星是幸运的,他不仅有一个聪慧的母亲,还有一个勤劳刚毅的父亲。对父亲的表现形式,他绝对是和常人的写法完全不同。他说《父亲是一位诗人》,“父亲的诗
写在\赭黄色的土地上 \日月是诗题 \汗水是诗句 \弯腰的姿势是意境
\淳朴而又深邃 ”;他说《父亲的锄头是动词的化身》,“于节令和农谚间\撰写生动的诗文”;他还说《大田里的父亲》,“像一条赭色的小虫\每一次蠕动\都把儿女的心\拱得生痛”。父亲的辛劳、父亲的细致、父亲的不善言辞,王志星都用诗的语言,让读者的心伴随着诗人一起跳动,发生共鸣。他笔下的父母亲,或许就是自己父母亲的真实写照,但真因为这些共鸣,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心中的父母亲。
对乡村独到的体悟和发现,必须具有深厚的乡村生活积淀,更需要具有一颗敏感且敏锐的心。王志星生长于稷王山麓,山里生山里长,虽然最终走出了大山,但记忆深处的乡愁,注定永远会是他内心的那块柔软。所以无论他想要表达的是单纯的乡土眷顾,还是深沉的“家园”思考,抑或是政治的文化的追求,乡村生活可能将永远栖身于他的文字中,亘古不变。
四
好的诗作,以韵味夺人。
王志星的诗,妙在化境,有与《诗经》似曾相识的味道。他说《早春二月的毛毛雨》,“阳坡坡的杨柳树\一夜间喜眉笑眼\崖畔畔上的迎春花\点响了金黄的小鞭”,那杨柳,那春花,出了拟人的出神入化之外,其意象的嬗变之奇令人叫绝;加之《雪落故乡》中的“雪花
冬天的羽毛\从严寒的翅膀上抖下\银白了故乡和\故乡的欢笑”,又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故乡那片一尘不染的雪原;而他和我第一次见面时候亲口给我读过的那首微型诗《黄河》,意象更加让人惊艳:“一个浪
拽着一个浪\亿万斯年
雷鸣电闪\依然
肩膀挨着肩膀”。宏大的浩然之势,勃发的洪荒之力,貌似黄河的排山倒海,其中更蕴含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不离不弃的精神力量。
王志星的诗,胜在新奇。七旬之人,思维之跳跃,给人以刻骨之想。他写《庄稼人》,“土里孕育\土里长大 \土生土长的庄稼人\酷似地里好庄稼\耿直,如挺拔的高粱 \纯真,像素洁的棉花 \谦和,若熟透的谷穗 \坦诚,似开怀的豆荚 ”。大诗人臧克家这样写道:“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以土着眼,而王志星的这首诗独出蹊径,以农作物为线,可谓意味深长,匠心独运;他在《小院的思念》中,谋篇布局之奇,颇见功力,“一座小院\浮在九月的花香里\夜晚
菊花淡淡的身影\摇曳着星空
和亲人的梦”,如此静谧如此美妙的小院夜景,岂不是正适合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可是,他笔锋一转,“那藏着我温暖童年的所在啊\如今
却是心中隐隐的痛”。这首诗与《小村
越来越瘦小》一起读来,相得益彰:小村“瘦小得\炊烟直不起腰了\窑洞睁不开眼了\低矮的平顶房\怀抱着一群快乐的老鼠和\几声慌乱的狗叫
早早地睡了”,小村何以“瘦了”?近年来,通过熊培云、梁鸿等人的《一个人的村庄》和《梁庄在中国》等书籍,他们笔下的乡村日益萎缩、衰败、枯死,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谁的故乡不在沦陷?王志星笔下的一个“瘦”字,较之于这些人的煌煌万言,岂止是千钧之力,他凸显的是乡村的落寞,思考的是未来的方向,饱含的是诗人的焦虑。
王志星的诗,美在比兴。《毛诗序》有云: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王志星饱读诗书,在“赋比兴”的传统中,善用“赋”,还更善用“比”,且手法多样。他不因袭前人,纵怀畅想,独树一帜,正如清人薛雪《一瓢诗话》中所言:“必先有所触而兴起,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而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情、为景、为事,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爷爷的水烟袋
》“一只铜质布谷鸟\藏在爷爷的嘴角\不时地
咕咕叫”,生动传神;他把《故乡炊烟》中比作了“一袭\薄纱长袖\阳光里\清风中\以独有的姿势\曼妙的韵律\阿娜摇曳\舞向云头”,不落窠臼;《塬上草》,“一跨入夏的门槛\塬上草
就开始狂欢\折扇一般哗地打开\风中舞蹈
肆意呐喊”,深情浪漫。王志星用比兴,信手拈来,源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乡土乡情深刻的理解,所以,作用比喻的生活化非常浓厚。
王志星的诗作太丰,已经出版了好几本诗集,但他依然在诗行间辛勤的播种。如同他的一首《冬日树》写的那样:“一群壮怀激烈的骨头\在北风尖利的口哨中\摆出
不屈的造型”。这就是王志星的誓言,面对这个充斥着金钱、低俗、浮躁的社会,面对着“诗歌已死”甚嚣尘上的困境,在漠视中坚守,在探索中前进。正是因为有了像王志星一群这样的诗人,我们这个因唐诗宋词而光耀千秋的诗的国度,才五千年文脉绵延,亘古不绝。
枯树发新芽。在诗歌的道路上,王志星依然在不屈的潜行、虔行、前行……
是为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