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说文解字许慎繁体字简化字汉字文字语言教育 |
分类: 还原汉字 |
《说文解字》简评 |
《说文解字》今文正文十四篇,叙目一篇,以一篇为一卷,又称为十五卷,其正文依部首分为540部,其中收入正篆是9353字,收入重文是1163字,合计10516字,全书说解用字133441字。这部传统文字的奠基之作,上可以考证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和意义,下可以阐明隶书行楷的发展及流变。它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和意义之间联系密切。在此书中,许慎将汉字的形体分析为540部,所谓部首就是每个字的第一个字。《说文解字》的部首与它统属的汉字合为一部,每个部首的形体都包含在所统属的汉字之中,都代表着统属汉字的义类,例如:《说文·卷九上》”页,头也“,在这里,”页“为部首,它所统属的汉字都带有“页”的形体,本义都与“头”相关,这样,就可以据部首掌握所统属汉字的形体,进而考察它的本义,充分显示出汉字以形表义的根本性质,这样一部一部看下去,就会感到成千上万个汉字决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符号群,而是有严整系统性的文字体系。在许之前,近数万汉字是不成体系的,这就好比印刷厂放在地上的一堆杂乱无章的铅字,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许慎创立540个部首,使近万个汉字有所统属,这又好比地上一堆铅字已安放在铅字架上一样有所遵循,秩序井然。 汉字部首,可以说是许慎的独创,沿用至今,已经经历了1800多年,表面上看来这只是较好的解决了所收汉字的排列问题,但《说文解字》本身却是创造性的杰作,《说文解字》本身就创造了一种部首检字发,创造了字书前古未有的新形态——字典,因为编者按部首体制去排列,读者必然也按部首的原则去查检,这样部首体制的创立为部首检字法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创造一种适用的检字法,是编写任何一本适用字典的前提,《说文解字》首创了字典的基本形态,不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破天荒的 第一次,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是首开先河。部首体制长盛不衰的事实,正说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 《说文解字》的 “解”字,是以形为主,通过字形的分析,揭示了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清朝段玉裁说:“《说文解字》,形书也,凡篆一字,先训其义,次释其形,后释其音,合三者为一篆,故曰:“形书也。”许慎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圣人之造字,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 ,学者识字,审形知音,审音知义。《说文解字》还是一部诠释字的本义的宝库,《说文解字》解释字义,主要偏重于字的本义。什么是字的本义呢?与字形、结构相吻合的意义就是本义,要寻求本义,就必须分析字形,而《说文解字》就是以分析字形确定本义为己任,确定本义是确定诸多义项的基础,本义通而引申义也自明。我们今日读古籍,若不知字的本义,那么群经诸子百家之说,就无法知其义,因而了解字的本义,于当今尤为重要。读书必先识字,识字必须识音,许书注音,则用直音。先秦之书,距今2000多年,如果没有《说文解字》对每个字的释音,我们今天很难对古音有如此深刻的了解。所以,汉学家王鸣盛说:“说文”为天下第一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解字》,犹不读也。 汉字发展的源头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以前,但是作为一种成熟的能够用来记录汉语的完整的符号体系应以商代甲骨文为最早,自商代以后的3500多年的时间里,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由甲骨文到秦篆的古文字阶段和由汉隶到楷书的今文字阶段,汉字的形体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说文解字》所收辑的字体就性质来说,是属于古文字阶段的字体,但从形体和结构来看,都是甲骨文、金文的直接遗存。秦代小篆的出现,是对大篆字体的一种改革。大篆笔画较繁,字形重叠书写繁难。小篆便适应时代,把它简化起来,是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字改革,在简化的过程中,假若遇到远古字形本来是很简单的,也就不再改动,所以今天保存在《说文解字》的九千多字中,有些字形和甲骨文字、铜器刻辞中的字形完全一样,说明了这种字形是远古时代就已有了的,小篆仍用其体而不变。例如:“甘”说文小篆作“□”,从口含一,甲骨文至战国时代的竹简玺印均与此同。又如,“北”从甲骨文到小篆都写作“北“,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它去辨认秦汉以前的篆书,而且还可以通过它去研究、解释早期的古文字,因此,可以说,《说文解字》是沟通古今文字的桥梁,是辨识古文字的阶梯,认识了中国古代文字,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先决条件。否则面对浩如烟海的古文化遗产,便无从下手,而阅读《说文解字》是认识古代汉字的必由之路,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汉字和其他文字的产生一样,都是社会交际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汉字学史上,只有《说文解字》能全面地系统地整理文字,长远地对文字的统一和规范产生广泛影响。一方面,社会愈发展,事物愈繁杂,为了区别,文字也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交际,也不能让文字毫无节制地增加,必须整理,使之规范和统一。规范和统一文字,进行行政干预也许起到一时的作用,但不可能有长期的效用,只有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说文解字》才是规范统一文字的有力工具。《说文解字》全面的分析了文字的形体结构,说明了每个字为什么必须这么写,它应当代表什么样的概念,而且为什么代表这个概念,以及它是如何跟语言结合起来的。《说文解字》还特别强调文字的本形、本音、本义,这对于当时盛行的任意同音通假现象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事实上,《说文解字》广泛流传之后,从战国直到秦汉的文字形体混杂以及胡通乱转的现象基本上就得到了克服和纠正。 自从美国人发明字母打字机后,汉字遇到了历史的挑战,汉字文字处理技术难以进入信息化处理。西洋人凭着只有26个字母的打字机使科学技术和文化飞速发展,远远领先于中国。“五四”期间,有人断言:中国的落后应归罪于汉字,丝毫没有认识到汉字的特点,使汉字输入电脑成为久攻不克的难题。怎样才能解决汉字输入电脑这一历史性的难题呢?国人为之困惑。其实,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已为攻克汉字输入电脑这一难题找出了突破口。 许慎是历史上第一个把中国文字划分为“文”和“字”两部分,并精辟的阐明了二者关系的学者。他认为:“文”代表了事物形象的根本,是汉字的根源,而“字”则是在“文”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许慎这一理论,道出了汉字规律的“天机”,而这一“天机”的泄漏,正为我们解决汉字输入电脑之谜找到了一把“金钥匙”。汉字输入电脑所以难,是因为电脑的键数少,汉字的字数多,按照许慎的观点和分析 ,字数多并不可怕,因为“字”是“文”派生出来的,只要“文”的数目不多,就可以将汉字的 “多”变成“少”,这恰如在化学物质世界中的分子,虽然有千百万种,可构成它们的“原子”只有100多种,《说文解字》中的象形字共364个,指事字共125个,合计489个,应该说,这489个“文”是汉字的根源了,既是字之根源,研究者就称之为“字根”。 显然,当我们在电脑的键盘上只安排这489个字根(许慎谓之“文”)而把其余所有的汉字都视之为这些字根的组合(许慎谓之字“)时,汉字就可以由“多”变“少”,从而把处理成千上万个汉字的问题,变为只处理几百个字根的问题,汉字输入电脑难的问题便会容易得多了。 如今,汉字输入电脑的世界难题正是沿着《说文解字》提示的思路得以解开的,这个思路就是:为数众多的汉字,可以由为数不多的“字根”像堆积木那样拼合而成,即所谓“拼形组字”。 《说文解字》帮我们解开了汉字输入电脑之谜,“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教授从研究《说文解字》入手,创立了“五笔数码”输入法,使汉字的输入效率超过了西洋文字,古老的文字焕发了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