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简介及评价(转)
(2009-03-25 15:01:19)
标签:
十七岁心理成长影评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十七岁的单车》故事叙述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年轻人遍寻不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单车,这辆单车被另一个年轻人从二手市场买得,快递小子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单车偷回来。但另一个年轻人不甘心自己买的二手单车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讨回单车,最后的结局更是令观众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电影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剧情发展引人入胜。主演《十七岁的单车》的大陆青年演员李滨、崔林和高圆圆,年龄都不过从18岁到22岁。长得帅帅、有点日剧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战后在中国东北住了下来,父亲取了中国女子。从东北来的他,在片中饰演快递小子,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他是武术系的学生,强健的身板也是他在片中饰演快递员重要的一点。
整个故事的架构平淡,运用纪实的手法拍摄,符合人们的逻辑。场景朴实,很少用灯光效果,人物道具服装也凸显人物的身份。影片好,不是胜在演技,而是胜在自然真实。导演正式抓住这一特点,让观众不产生疲倦的感觉。
故事从一场招聘开始,即明确的交代了人物,事情,又自然的过度到了快递员和单车的主题上。其中运用自然光线,营造出一中真实自然的场景。影片中繁华忙乱的北京城、快节奏的音乐,衬托着一个乡下的小伙子“阿贵”,他纯朴、善良、有点儿木讷,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找到了一份骑自行车送快递,从此阿贵就骑着自行车在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可是“城市”总与他格格不入。
导演用冷静的电影语言说出了城里人与乡下人是多么的不同。这条线索,在影片中也不时地穿插着。乡下人就该是脏的,是不刷牙的,是不洗澡的。城里人就该是干净的,就该是有很多衣服的。小贵在他17岁的时候,用一颗纯朴的心,经历了那些面目狰狞的城里人,他们几乎都有着一颗冰冷坚硬的心肠。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是怎样的一种冲击?十七岁的这段经历,会对小贵后面一生产怎样的影响,又有谁能预料?但我知道,一旦走出来了,却真的是回不去了。或许……阿贵以后也会变成那样的城里人呢?
导演多次运用远景去表现情节,最有张力的一段莫过于镜头在胡同里远远望着小坚拦住已经移情别恋的女孩,他既没有站在同情的立场上看待影片中的人物,也没有意图让观众对人物产生任何情感。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平视和稍有仰视的,王小帅的视点也是以旁观者的视点出现,低机位的透过单车车轮看街上的人流,高机位表达乡下孩子第一次进到豪华写字楼的茫然不知所措。还有对那双红鞋子的特写、乡下孩子扑到车上不让别人抢走车的嚎叫、城里孩子第一次用自己的车送漂亮女同学回家后迎风的微笑、车被父亲还给别人后站在楼顶的一行泪水,两场打人的高潮戏都显得过于冷漠。
片子的配乐只有两段,不多而显得简洁又恰到好处。头尾用了一段长笛。片中在奔跑和飙车时总会出现另一段有鼓点的音乐。送回自己心仪的女生之后那段简洁的钢琴。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场景人物心情的映衬起到重要的作用,恰到好处。
影片在揭露下层人悲哀的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年轻人的最明显的特征:冲动和迷茫,成长的挫折和错误,使人迷茫失去理智,进而产生冲动,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围绕这样一个单车两个17岁的年轻人展开。单车是他们共同的迷茫,使他们产生一致的冲动,最后同时表现出现代社会现实压迫下年轻一族的本质特征。因为单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可以帮助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而后人物的对话,行为也都非常的真实,影片中几乎没有太多的语言,都是通过真实的动作,最朴素的表情,朴素到连一点表演的雕饰都不存在,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青春,只为了这两个字,就构成了热泪盈眶的理由。我怎么能忘记那些尖叫,那些因为被掠夺而惊惶愤怒的面孔。我想起我曾经目击的那些同龄人,以及我正在消极消耗永不复返的青春,一切只为了证明:远方除了远方,一无所有。我只能和主角一起,按照正常时序跨进成年的门槛,被剥夺一空。弦断了,歌停了,轮子折了,车毁了,开始疯狂成长。
对于青春,无论从北京高中生建子身上,还是从农村来的打工青年郭林贵哪里我都看到了青春的飞扬,尽管那是两种不同的风采;尽管这样的灿烂风采存在的极其短暂,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岁月里种下了苦涩的果实,但谁也不能否认那些短暂的欢乐将以一种什么样的甜蜜永存在飞扬的青春记忆里。在品尝了青春苦涩果实之后,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着成熟的果子,于是我们开始了不自觉的踏上追寻这个成熟果实的人生旅途,这一去,再也不回头,也回不了头。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农村来的19岁青年郭林贵找到了一个在他老乡眼里极其幸运的工作:在一快递公司做快递员。公司给他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老板告诉他这就是他吃饭的家伙,老板还告诉买自行车的600块钱要从他的工资里扣掉,当扣完这600块钱后这个自行车就属于他的了。
穿着崭新的像日本鬼子似的工作服,郭林贵开始工作了;摄影师给了他很多的镜头,他在大街小巷里飞速的穿行,他在轻快动人的电影音乐里穿行,他的脸上泛发出幸福的光彩;眼神里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尽管导演只是给了他几个看着哪个城市姑娘时渴望的眼神的镜头,我依然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里像所有的青春少年一样也在幻想着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属于他;我们看到一个农村青年在获得一份城市人眼里极其底下的工作后的喜悦,看到了他的青春飞扬的幸福生活。
后来也拥有这辆自行车的北京高中生建子的幸福和喜悦更是溢出整个影片;那是一种长久的贫穷生活压抑下突然暴富般散发出来的惊喜,充满了炫耀;那是一种长久自卑的面对初恋女生后突然绽放的美丽,闪动着光芒;在放学的路上,建子骑着崭新的山地车并肩和哪个自己的喜欢的女生穿行在树影婆娑的河边,他炫耀着车技,他不时的顾盼着对她微笑的女生,那一刻动人的音乐又响了起来,那音乐仿佛是剧中哪个青春少年的翅膀,很有节奏的忽闪着,似乎整个人要飞了起来,似乎那幸福的羽毛会轻轻的落下一片,落在影片外面每个看电影的人的脸上。
然而,尽管每个人看到这些幸福洋溢的场景都会不由自主的随着主人公开心,可剧情的安排又是那样的充满矛盾,每个观众都十分的明白,这些快乐和幸福只是暂时的,他们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在郭林贵的幸福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开来的时候,他的车子丢了;这成就了另一青春少年建子的梦想,可是当建子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完美展示的时候,车子也丢了。
故事就这样围绕这辆自行车,在两个人的丢车、找车、护车的强烈矛盾中展开了,结局十分悲凉。
当倔强的郭林贵穿行在诺大的北京城寻找他的自行车的时候,我的心痛极了;那是他的饭碗,那是他的生活啊;从影片对这个农村青年在北京生活遭遇的描述,还有剧中周讯出演的哪个虚荣的小保姆的设置中可以看出导演王小帅对现实生活的敏感捕捉;也可以看出他的一颗悲悯的心。
而同样倔强的建子在失去自行车后的悲哀和无助,让他几乎出离愤怒;之后他像个受伤的小鹿,远离人群,拖着伤,一个人孤寂的走着;接着那个女孩子对他失望了,找到了新的男朋友,看着昨日还在自己左右的初恋女孩现在并肩和别人走在一起,他的心一定痛坏了,一定是,因为那一刻,连我的心都痛的厉害。
只是为了一辆几百块钱的自行车,一个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个失去了心爱的女孩;这似乎是一个隐喻:郭林贵失去的是吃饭的机会,是孔夫子眼里的“食”,建子失去的是自己的初恋女友,是“色”;这真是莫大的悲伤,因为这个结果触动甚至毁灭了人类本性中最原始的最初的需求。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个人之间的战争,看到了建子和情敌的战争,最后他们都失败了。
当片尾郭林贵倔强的扛着那辆砸烂了的自行车行走在北京街头的时候,他的表情好木呐,他的眼神好悲伤,属于他的只能成为了过去。那一刻我的心里竟是十分的悲凉,为一个弱者的遭遇,为生活的残忍;并暗想导演的心好狠,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
事实上,我不应该这样去想导演,因为比剧中更残忍更悲伤的故事每时每刻都不停的在我们身边上演,而我们自己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成长岁月,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飞扬的青春,冷酷的经历我们才一点点看出了这人世的复杂,生活的无奈;于是我们不由自主的开始成熟起来,开始走向老去的旅程。
《十七岁的单车》像一首歌唱青春的抒情歌,又像一首描绘成长的充满矛盾的剧情MTV;他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喜欢他。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像那辆自行车,充满了气,激昂的期待每一次出发;然而当生活打烂了它的骨架,砸扁了它的轮胎,青春就和那自行车一样彻底报废了,再也无力前行。
最后,除了成熟,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