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5)脑是心理的器官

标签:
感悟随笔家庭健康教育潜质生活校园心理心理活动心理现象情感休闲 |
分类: 心理课堂 |
“用心想一想”的意思是让你专注地思考;“扪心自问”意思是让你反省自己的所为;“铭记在心”的意思是让你永不忘记……这些思维、情感、记忆的活动,是心理我们每天可遇的心理活动。可是,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认定这些活动是“心”之功能,也就是利用心脏的机能。于是,我们可以追寻到中国的文字中,大量的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字词都是以“心”字为偏旁的。如“心态”、“愉快”、“思恋”、“愤怒”、“感性”……
然而,心理的“心”不是指血液循环系统的心脏,心理活动的器官主要是神经系统的脑。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可以提供多种途径和手段,证实人的心理活动预算生理器官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远古时代是做不到的。我们能用脑电图来记录脑中产生的生物电流从而判断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例如,人在思维的时候,大脑会发生脑电波的变化。人脑受到损伤,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脑的某一部分受到损害,与之相应的某种心理活动就受到阻碍。例如,大脑的额叶损坏就会引起智力的降低和性格的破坏,使一个本来温良宁静、有理智的人变成粗野急躁、不能自制的人。枕叶受到破坏,人的视觉消失;大脑两半球的肿瘤会使人迅速进入痴呆状态,等等。
学习心理学首先应该明确心理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称之为“心理的实质”。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灵魂和精神,它是人出生就随之而来的,是虚无飘渺的。古代唯物主义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心理产生必然有物质为依托,那就是心脏。
现代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客观现实、社会实践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决定因素,而人脑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器官,它影响着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人脑对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要依赖于客观现实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物种发展史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并相互作用的,而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的痕迹就是反映。无生命物质的反映是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如:水滴石穿、盐溶于水。无生命物质经过若干亿年的发展变化才出现有生命的植物和单细胞动物阶段,出现了新的反映形式----感应性,即生物体接受刺激后发生变化的能力,如植物的向阳性等,但这并不是心理。10亿年前出现了单细胞原生动物,后来发展到网状神经系统的腔肠动物,这时有了心理的萌芽。随着它们的进化,其组成部分逐步分化,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器官。同时运动器官逐步形成并完善,神经系统得到相应的发展,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才随着发生(如嗅觉、触觉、视觉等)。
以上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研究表明,儿童的身体、性、心理受到虐待与他们的精神问题有很强的关联性,由于童年受虐发生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严重的应激反应会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打下无法消除的烙印。这种虐待,似乎诱发了分子神经生物学效应的接连反应,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神经发育。其后果会在任何年龄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内在表现可以是沮丧、焦虑、自杀倾向或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外在表现是攻击性、冲动、少年犯罪、好动症或吸毒。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状况,与早期受虐有强烈的相关性。
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增加大脑前额页认知皮层区域的活动,能起到调节脑部情绪中枢的作用。但是健康人与抑郁症患者他们情绪中枢本身的反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包括脑部深处的杏仁核。这就导致了相同主观努力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总之,心理的产生是脑的作功,“健康的身体要有一个健康的大脑”健康心理也一定需要一个健康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