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试论黄河文化元素

(2021-05-06 11:38:37)
标签:

转载

黄河文化元素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和企业经营管理
原文地址:试论黄河文化元素作者:君邻黄河

 

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集体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寄托。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儿女不可或缺的精神氧气,而最初浸润传统文化的就是以黄河、河洛文化为中心、以及被黄河浸染的黄河冲积平原、封建农耕社会、中原文化习俗、以及以治河事业成败为特征的朝代兴衰更迭等。

我们尝试从文化元素角度解读包容和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什么是黄河文化元素呢?笔者认为,一是黄河独有的,二是广为人知且包含传统文化和独特历史内涵的东西,凡是具备了这些外部特征的,我们都可以称其为“黄河文化元素”。

(一)、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是最典型黄河文化元素。

近年来被中国史学界和文化界广为推崇的“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其是产生在黄河与洛河交汇地区的区域性文化,具体指的是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即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古时这片区域雄踞中原,为“天下之中”[1],即所谓“中国”[2],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河洛文化”产生的具体年代应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的说法,实际应理解为以黄帝为首领的先民在此最先创制了文字,开始记录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初始文明。《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中:“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近年有人提出,太极图是河洛交会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太极图很像是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灵感,人祖伏羲才创造出太极和八卦……河图洛书等这些蕴涵着中华始祖强烈神秘色彩和气息的传说,甚至包括易经八卦、围棋、太极拳均在可归结为在河洛地带发端、滥觞。而“河洛文化”这一典型的黄河文化元素可视为以中原文化为代表中华文明、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另外,近年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现在播迁在外、尤其是客家人、海外华人,多自称是“河洛郎”,并且前来寻根拜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的圣地。

(二)、从带有黄河流域特色、唯黄河流域独有的风貌习俗去发现黄河文化元素。

此类黄河文化元素有以下几种表象:黄土高原、黄河九曲十八弯、泾渭分明、信天游、河清海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羊皮筏子、壶口瀑布、揭河底、浆河、鲤鱼跳龙门、砥柱中流、地上悬河、地下开封、调水调沙、年近16亿吨的入海黄沙[3]

()、在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黄河文化元素。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其创造璀璨文明的同时,因其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曾被称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害河,为“中国之忧患”。一部中国历史完全可称作是中华民族坚持不懈与黄河洪灾抗争的历史。我们的祖先通过一次次惨痛的失败与挫折,终于总结出了黄河特有的、能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的治河方法。从大禹时代的“因势利导、疏浚洪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再到当今建成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治水思路的变革凝结着中华民族苦心孤诣、持之以恒地可贵探索。

以薪柴(秸、苇、柳等)、土石为主体,以桩绳为联系的黄河传统埽工亦是一种较典型的黄河文化元素。黄河传统埽工这一临时修做的以柴土桩绳为主体水工建筑物,其作用是抗御水溜对堤防、河岸的冲刷、堵口和截流,在黄河抗洪历史上,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埽工的“埽”字即是典型的象形字,就是为记录黄河埽工而创制的。张弛有度的黄河埽工体现了中华民族因陋就简、化简单为神奇的集体智慧。黄河抢险专家刘孟会这样形象描绘埽工:“ 柳秸料有一定的弹性,所以修成的整个埽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因而比用石料修筑的水工建筑物更能缓和水溜冲击和阻塞水流。如用来护岸,由于其粗糙系数较大,可以减低水流的纵向流速。如用来堵复决口,因能阻塞水流比用石料更易于闭气。 所用柳秸料由于单位体积的重量较小,在水中易漂浮,所以必须借土料或石料重来增加埽体的重量,埽体才能逐渐沉蛰。而土料又要靠柳秸料来防止水留的冲刷,因此,两者是互为依靠的,再加上桩绳的联系,就成为一个整体。”

古人将料、桩、绳子、土、水,比作人身上的皮、骨、筋、肉、血。柳秸料可抗御水溜的冲刷,为埽之皮;桩可支撑埽体,为埽之骨;绳子可拴系埽体,为埽之筋;土可充实埽体,为埽之肉;水可涵养埽体,为埽之血。因埽体寿命短,不能用来作永久性工程。



[1] 《史记·周本记》。

[2]据西周青铜尊铭文。

[3] 相关注释:
  浆河:1994年2月28日的《黄河报》上有一篇“浆河奇观”的文章中描述了发生在黄河二级支流芦河(位于陕西省横山县)上的一次浆河现象。文中记述:1971年8月17日早晨,横山县突降暴雨,芦河河水猛涨,下午2时涨至顶峰。河水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1190公斤。下午5时,“水位落去三分之二时,忽然水色变暗,洪水稠得象浆糊,流速越来越慢,水位不断抬高,泥沙托着稀稀拉拉的干土块,时而咕噜咕噜冒着气泡,向前走几米,又停顿下来,涌上一阵,又向前走及米。两个小时后,水流才恢复正常。经测算,这一天的输沙量达742万吨,相当于117800节火车皮的运输量。”
  揭河底:在干流龙门-潼关河段,曾多次观测到汛期高含沙洪水使河床产生强烈冲刷的奇特现象。淤积在河底的泥沙,成块成块地被翻滚的水流所掀起,象一堵墙一样,露出水面,但很快又塌落在水中,几小时内河床可以冲深1-9米,群众称它为“揭河底”。
  地上悬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抬高,目前滩区地面一般高出堤外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省封丘县的曹岗附近,滩面高出堤外地面达10米,河床被高高地架在华北平原之上,滚滚黄河水全靠两岸大堤约束,人们形象地称黄河为“地上悬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