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花园建筑彩画考略

一 建筑历史及彩画概况
咸若馆是该区域内的核心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接抱厦面阔三间,四周出廊,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采用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外檐及廊内绘金龙和玺彩画,抱厦及正殿内绘龙凤和玺彩画,正殿挂龛上部遮挡部位保留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慈荫楼为藏经楼,于慈宁宫花园北端、咸若馆之北。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各面阔五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外檐及廊内的表层采用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底层存有龙凤方心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遗迹。明间脊檩绘有无箍头搭包袱式苏画。
http://s12/mw690/001o9jpCzy744OddbHZfb&690
二
历代修建、改建中慈宁宫花园彩画的变化
慈宁宫花园始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历经多次修缮。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对花园内的木结构建筑进行大规模改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对各建筑的外檐油饰、彩画进行重绘。慈宁宫花园总体规模和布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仍保持着清乾隆三十年时的建筑格局,保留有不同时期的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和苏式彩画遗迹。
(一)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的彩画
慈宁宫花园始建于明代,但史料稀少,未有与建筑修缮相关的文字记载,仅有建筑名称更迭的记录。如:“慈宁宫花园咸若亭一座,万历十一年五月内更咸若馆”。 “花园内桥万历六年添盖临溪馆一座万历十一年五月内更临溪亭”。
清代早期未有相关的油饰、彩画记载,仅可从据康熙时期的《皇城宫殿衙署图》知其建筑布局〔图2〕。花园内建筑皆为单檐建筑,主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临溪亭、咸若馆,两侧配殿四座,耳房两座,亭五座。
(二)乾隆年间油画工程
乾隆年间,慈宁宫花园经过三次较大范围的油画工程。第一次是乾隆元年,第二次是乾隆九年,第三次是乾隆三十年。乾隆三十七年对慈荫楼、宝相楼、吉云楼安挂匾额,并未涉及油画工程。
1、清乾隆元年
据《寿康宫奏销黄册》档案记载,慈宁宫花园在乾隆早期称为“寿康宫南花园”。乾隆元年对园内大木彩画进行了重新绘制。档案对彩画的类别、区域内每种构件做法做了概括性的记录。由“上架枋、梁照式彩画大点金、雅伍墨花锦方心”可知,此时园内的彩画为两种做法等级,即“大点金”和“雅伍墨”,皆为旋子彩画类别。椽子、斗栱为杂件彩画,其等级做法应与相应的大木彩画相匹配。与“大点金”彩画匹配的椽子为“椽子刷绿,彩画金井万字、宝珠”,斗栱做法为“金琢墨”。与“雅伍墨”彩画匹配的椽子绘“椽子刷绿,彩画柿子葵花”。
根据建筑彩画等级匹配的关系,并结合档案分析,主轴线上的临溪亭、咸若馆大木绘“大点金”旋子彩画,椽头绘“金井万字、宝珠”,斗栱“金琢墨”做法。附属建筑大木绘“雅伍墨花锦方心”旋子彩画,椽飞头绘柿子葵花。
《寿康宫奏销黄册》记载:
……粘修南花园咸若馆大殿五间……柱木、装修粘补灰、麻,朱红油饰。上架枋、梁照式彩画大点金、雅伍墨花锦方心,椽子刷绿,彩画金井万字、宝珠、柿子葵花。斗科金琢墨……
2、清乾隆九年
乾隆九年三月对各建筑做了保养性维修,并未对大木彩画进行大规模绘制,仅是对博缝、连檐、瓦口等易受雨水侵蚀、糟朽部位的油饰、彩画做了找补,此时彩画还保持着乾隆元年修缮时的风貌。
《内务府奏销档》记载
……遵旨粘修慈宁宫等处房间,查慈宁宫系乾隆元年粘修,今已九载未经岁修……以及南花园咸若馆,东、西配殿、顺山房等处博缝糟朽,天沟损坏,头停渗漏,应行粘补;其端化亭西佛堂旧式排椽板年久糟烂,今拆瓦头停,满换椽望,找补油饰彩画……
3、乾隆三十年
乾隆三十年初,档案记载首次使用“慈宁宫花园”一词,并对花园内的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拆除旗房等建筑,添建改盖后楼、东西配楼、东西配殿、三卷房、后层房、游廊等共十一座。殿宇内添加神龛、挂龛。在咸若馆前添加抱厦,周围添建擎檐廊。值得注意的是,工程使用了花园内原有建筑的旧木料、砖瓦,以及太和殿前的旧石料。此次工程对花园内的大部分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油饰、彩画,但档案中并未提及各建筑彩画的等级和类别。
《内务府奏销档》档案记载:
……今奴才等详细估计得慈宁宫花园内添建后楼一座……配楼二座……配殿两座……三卷房一座……后层房一座……游廊一间。粘修大殿五间,改建抱抱三厦,添建周围擎檐廊,并拆盖墙外诸旗房六间。以上统计添建改盖殿宇楼屋十一座,共五十六间。并成做神龛四座,挂龛九十六座,落地罩二十座,天井栏杆六座……。油饰、彩画、糊裱。出运渣土,抬运物料等项工程所需工料内除本处拆得旧木植砖瓦,并太和殿前檐石工存剩旧石料,内拣选抵用外,所需办买木植、砖瓦、琉璃瓦料、灰斤、绳麻、钉、杂料,并各作匠夫工价、运价约需银五万九千四百五十二两二钱三分四厘……
乾隆三十年正月起始的拆盖工程于八月前已竣工,但此次工程并未对临溪亭的大木彩画进行绘制。临溪亭外檐的彩画已经破旧,显得与周围建筑崭新的油画不协调,于是在八月对临溪亭的柱木油画进行“见色过色”处理。“见色过色”做法常见于清代档案的记载,处理方法是在老彩画的地仗上直接进行颜色补绘。适用于彩画地仗保存较好,没有大面积空鼓、脱落现象,而仅仅是彩画颜色褪色的情况。
《内务府奏销档》档案记载:
……恭查慈宁宫花园内添建楼座,粘修殿宇……惟查园内临溪亭一座原估未入修理,但殿宇楼座一例见新,惟此亭仍其糟旧,甚不适观,曾经奴才三和面奏已奉,俞允一并修整……临溪亭……三成柱木油画见色过色……
4、乾隆三十七年
乾隆三十七年,对慈荫楼、宝相楼、吉云楼安挂匾额,并未对建筑大木彩画进行处理。
《内务府奏销档》档案记载:
……办造咸若馆后正楼前檐,清汉字慈荫楼横匾一面,东西配楼前檐,清汉字宝相楼、吉云楼横匾二面……
(二)嘉庆年间油画工程
嘉庆年间,慈宁宫花园建筑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以檐头揭瓦等保养性修缮为主。工程量略大的项目是于嘉庆十五年恢复了坍塌的井亭。
1、嘉庆七年
由于咸若馆的连檐、瓦口、天沟等处渗漏严重,嘉庆七年对其进行了修缮,揭瓦修理了檐头、椽飞、望板、角梁等部位,并对其重新油饰彩画,同时对大木彩画进行了找补。
《内务府呈稿嘉营92》档案记载:
……咸若馆正殿……俱粘补油饰,内里彩画,隔井天花,外周围擎檐廊深四尺帘笼绦环番草雀替成造内,拆换西南掖角老角仔角梁、哑叭飞檐椽、顺望板,押飞尾,横望板,截换连檐瓦口,拆换拱子雀替一块……白矾二斤十二两……桐油八十七斤一两四钱……陀僧一斤五两三钱……土子六斤八两……白面四十四斤四两……白灰四十四斤四两……红土十四斤十二两二钱……水胶八斤十两七钱……香油三斤三两……青粉十斤二两六钱……土粉四斤十五两九钱……定粉五斤十四两六钱……油黄一斤六两五钱……广花六斤三两四钱……大绿二十斤一钱……二绿十两五钱……锅巴绿三斤七两六钱……大青六斤三两九钱……二青一斤二两三钱……梅花青一斤九两一钱……香墨一两……赭石一两五钱……烟子九两八钱……胭脂四十二片半……红金一千五百三十一张……黄金一千二百五十张……贴金油二斤六两……
据档案用料记载,嘉庆七年的油画工程规模有限,为油饰、彩画找补工程。工程使用大绿料二十斤,主要为重做椽望、角梁等之用。大青与广花相配合作为檩枋大木的大色涂刷,为找补檩枋大木彩画之用。二绿、锅巴绿、二青、梅花青、赭石、胭脂用量较小,为彩画局部找补之用。彩画使用两色金箔,即含金量98%的红金与含金量74%的黄金。
2、嘉庆十五年
由于年久失修,园内东井亭面临坍塌的危险,嘉庆十五年对其进行了修复,更换较多木构件,重新绘制油饰、彩画。其余建筑未做修缮。
《内务府呈稿嘉营223》档案记载:
……及今本处园内东井亭一座……将及坍塌,情形过重,若不做速修理,诚恐坍塌……慈宁宫花园内东井亭一座,见方……满换柱木。挑换仔角梁、花架、檐椽。换雷公柱、承椽博脊枋、连檐瓦口。横望板粘补。坐凳栏杆、檐口、横楣俱照旧油画……白矾十四两……桐油九十斤四两一钱……陀僧十一两……土子六斤十三两……白面五十七斤十一两二钱……白灰五十七斤十一两……红土七斤十两八钱……土子面一斤三两八钱……香油一斤八两一钱……水胶十三斤七两二钱……烟子五两……大绿三十七斤六两八钱……二绿十五斤二两五钱……锅巴绿一斤十二两一钱……广花五斤十两九钱……大青五斤五两三钱……梅花青一斤六两七钱……青粉九斤九两七钱……定粉三斤十四两二钱……彩黄一斤七两七钱……胭脂十九片……银朱六斤四两。黄丹九斤十一两。白矾一斤四两。藤黄二两。线麻十二斤五两……
通过分析档案记载所用的材料可知,井亭大木地仗中使用线蔴,即麻灰地仗。井亭因建筑结构具有特殊性,各色颜料的用量有所区别,如飞椽、檐椽、角梁、雷公柱、坐凳栏杆、檩枋等部位需大量使用大绿,所以用量最多,为“三十七斤六两八钱”。二绿用量其次,主要用于绿颜色的晕色及涂刷某些特定部位的底色。广花与大青相配合作为檩枋大木的大色涂刷,用量再次。锅巴绿、梅花青、彩黄、胭脂、白矾、藤黄为点缀颜色,用于某些较小面积的特定部位。彩画白活在绘画之前,铺上底色以后,为便于渲染,都需先过一道矾水。由于档案所记载白矾的用量不多,因此可判断彩画类型不是大量使用白矾的包袱式苏画,而是局部用了作染手法,如苏画的聚锦白活或旋子彩画的白活盒子。与乾隆元年《黄册》记载的做法相比对,可得出井亭为“雅伍墨花锦方心”旋子彩画。
(三)道光年间油画工程
1、道光元年
一般情况下,建筑彩画的寿命为三十年左右,乾隆三十年之后的五十年间,慈宁宫花园没有实施过大的彩画重绘工程。据档案记载,园内各个建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糟朽现象,油饰、彩画残坏较为严重,因此,道光元年三月内务府奏请修理慈宁宫花园建筑的油饰及彩画。
《内务府奏销档》档案记载:
……俱头亭瓦片脱节,天沟渗漏,角梁椽望间有糟朽,斗科沉垂,大殿西次间西缝桃尖梁中间劈裂,已安顶桩柱,保护抱厦桃尖梁后尾槽朽,装修亦有损坏……油画脱落。井亭坍塌……油漆并欢门幡帐糟旧,雨褡损坏等项活计,应请一律粘修,以昭整肃理……
另有一份无朝年的《慈宁花园含清斋等工丈尺做法清册》,其记载的修缮做法与道光元年奏案所提到的内容相一致,应为同一时期。档案详细记载了各个建筑大木、瓦石的修缮做法,对彩画的类别、区域内每种构件做法做了概括性的记录,但并未提及彩画对应的单体建筑的名称。乾隆三十年,将园内除临溪亭之外所有建筑的彩画进行了重新绘制,仅对乾隆元年临溪亭的“大点金”彩画做了“见色过色”处理。自乾隆初期至道光元年的近百年间,临溪亭彩画的保存状况必然较为糟糕。又档案记载“上架枋梁大木使灰五道满麻一道糙油彩画金琢墨龙凤方心。一斗二升麻叶斗科使灰三道糙油彩画金琢墨”,因园内建筑为“一斗二升麻叶斗科”斗栱的仅有三座,即临溪亭及其东西配殿,根据彩画等级规制,用“金琢墨龙凤方心、斗科使灰三道糙油彩画金琢墨”只能为中轴线上的临溪亭。因此,此次维修工程将临溪亭作为重点修复对象,而且将其等级由“大点金”提升为“金琢墨”。
又《慈宁花园含清斋等工丈尺做法清册》
……油饰计,下架柱木装修使灰七道满麻二道布一道糙油垫光油朱红油。菱花心使灰一道糙油垫光油光朱红油。垫栱板使灰五道捉麻一道糙油垫光油光朱红油彩画金火焰三宝珠。望板当连檐瓦口拴杆使灰三道糙油光朱红油。上架枋梁大木使灰五道满麻一道糙油彩画金琢墨龙凤方心。一斗二升麻叶斗科使灰三道糙油彩画金琢墨。椽子使灰三道糙油衬二绿刷大绿。椽头使灰糙油彩画烟万字龙眼宽珠飞头罩油。槛框宽七分线路。菱花眼钱俱使油贴黄金。看叶扭头圈子使油贴红金。内里墙边刷绿界红白线……
2、道光十一年
道光十一年九月对园内部分建筑揭瓦修理了檐头、天沟等部位,对大木油画进行了找补,室内补做了部分裱糊,并未提及常用彩画颜料的用量。从黄丹、银硃的用量记载可知,此次主要为油饰保养工程,黄丹是表层银硃油饰的底衬色。
《内务府呈稿道营155》档案记:
……慈宁宫咸若馆大殿一座……找补油画……并随油糊搭拆脚手架子……取银朱十七斤十五两。黄丹十四斤十一两。藤黄十两……
(四)光绪年间油画工程
光绪十三年,园内东井亭发生坍塌,并未进行修理。
《内务府奏销档》档案记载:
……东井亭于本月十三日酉刻坍塌等……查本年东西方向相宜时再行兴修……
(五)民国及建国后油画工程
1、1930年
民国时期慈宁宫花园油饰、彩画经过一次大修,园内咸若馆、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的外檐彩画被砍除干净,重新绘制。此次工程改变了清代彩画的形制、等级,将四座建筑外檐原有的旋子彩画改为最高等级的龙和玺彩画。除了上架大木重绘之外,对下架油饰也重新刷饰。含清斋内檐落地罩绘制老嫩两色的斑竹纹。此次工程未提及临溪亭、东西配殿、延寿堂的油饰及彩画做法。
咸若馆、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外檐椽子望板铲除干净刷汁油浆一道,捉缝粗灰一道细灰一道,望板刷粉红胶一道,电光柿红油一道,光银珠油一道,椽肚刷草绿胶一道,光绿油一道,光亮油一道。连檐瓦口铲除打扫干净,刷汁油浆一道,捉缝粗灰一道,细灰一道,磨细钻生桐油一道,通上细腻子一道,电光柿红油一道,光银珠油一道。飞檐椽头捉粗灰一道,细灰一道,磨细钻生桐油一道,立万字粉,光绿油一道,打金胶油一道,贴大赤金,捉绿地。老檐椽头画金虎眼成做。上桁条、压斗枋、斗科、灶火门、斗口空子铲除打扫干净,刷汁油浆一道,捉缝粗灰一道,细灰一道,磨细钻生桐油一道,通上细腻子一道。上桁条中池子立二龙戏珠粉,刷青绿,打金胶贴大赤金。压斗枋立万字粉,打金胶油,贴大赤金。找头立坐龙粉,打金胶油,贴大赤金,绿箍头金线。斗口刷青绿线路,贴大赤金。斗口空子、灶火门电光柿红油浆一道,光银珠油一道。坐斗枋、大额枋、柱子、坎框均斩砍见木,刷汁油浆一道,捉缝粗灰一道,细灰一道,统油灰一道,披线蔴一道,压麻灰一道,磨细钻生桐油一道,上细腻子一道。坐斗枋立行龙粉,刷青,打金胶油,贴大赤金。提蓝地大额枋立升降龙粉,刷青绿,打金胶油,贴大赤金。找头立坐龙粉,刷青绿,打金胶油,贴大赤金。绿箍头金线成做。山花斩砍见木,刷汁油浆一道,捉缝粗灰一道,细灰一道,统上油灰一道,披线蔴一道,压麻粗灰一道,细灰一道,磨细钻生桐油一道,上细腻子一道,电光柿红油一道,光银珠油一道。下架柱子、坎框、大木隔扇、坎窗电光柿红油一道,光银珠油一道,光亮油一道,线路贴大赤金。木板墙均斩砍见木,刷汁油浆一道,捉粗细灰各一道,披线麻一道,压麻粗灰一道,细灰一道,钻生桐油一道,上细腻子一道,光亮油二道。各殿随匾额各一方,照旧样颜色做法还新。含清斋东间落地罩二坛、西间落地罩二坛隔扇二扇均锄铲打扫干净,随缝捉细腻子一道,刷草绿胶一道,均光三绿油一道,均画老嫩斑竹照光油一道。
2、建国后
建国后五十年代慈宁宫花园也进行了两次比较全面维修,其中1958年重做了园内建筑的下架油饰,彩画局部找补。八十年代初重新绘制咸若馆外檐彩画,九十年代初重新绘制东配殿彩画,至2012年修缮前再无彩画工程。
三、现存彩画年代考证
慈宁宫花园一区现存彩画类型丰富,含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三大类。下文参照档案,结合彩画现状勘查作初步的年代考证。
(一)慈宁宫花园区旋子彩画年代分析
慈宁宫花园建筑上的彩画经过各个时期的多次绘制,目前还保留有从明末到民国三个时期、五种类型的旋子彩画,分别为金线如意头彩画、龙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龙凤方心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龙凤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夔龙花卉方心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彩画信息量大,历史价值极高。
1、明末清初旋子彩画
(1)金线如意头彩画
(2)龙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咸若馆正殿室内现状保存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两种类型,两种彩画以挂龛为分界线,挂龛之外的可见部位为和玺彩画,挂龛上看不见的部位绘龙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http://s10/mw690/001o9jpCzy744OOTH3Hb9&690
http://s7/mw690/001o9jpCzy744OSJFvE06&690
据《寿康宫奏销黄册》记载,乾隆元年对大木彩画进行了重新绘制,上架枋梁绘“大点金”彩画,但未详细记述工程范围是建筑的外檐还是对内外檐都进行了重新绘制。“大点金”的描述虽然与咸若馆正殿内的旋子彩画较一致,但档案中记载“斗栱金琢墨”与现状相冲突,而且现状彩画具有诸多早于乾隆元年的做法特点。又因大点金做法有金线大点金与墨线大点金两种,因此无法断定档案中的“大点金”与现状的墨线大点金是否为同一做法。综合以上彩画本身早期纹饰的特点,再结合档案记载推断,咸若馆正殿内的旋子彩画为明末清初时期的彩画样式,应早于乾隆元年,即乾隆元年的工程范围并未涉及咸若馆内檐。
2、清代中期旋子彩画
清代中期慈宁宫花园涉及大面积的旋子彩画工程主要在乾隆元年、乾隆三十年,其余为小范围的找补工程。乾隆元年的彩画遗迹已不存在,现存部分乾隆三十年的彩画。
据档案记载,乾隆三十年所涉及的油画工程范围较广,对园内所有建筑都进行了油饰、彩画。经现状勘察,部分建筑还保留有此次工程的旋子彩画遗迹。一类是龙凤方心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另一类是龙凤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1)龙凤方心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在旋子彩画中处于第二高的等级,仅次于浑金旋子彩画,最大特点是所有的大线以及纹饰的轮廓线均沥粉贴金,画面立体感强烈,贴金部位之内再做一道退晕。除此之外,旋眼、栀花心与菱角地也均沥粉贴金,方心部位配龙凤纹,画面效果华丽。
http://s11/mw690/001o9jpCzy744OZzECK7a&690
清代彩画时常有偷手的做法,即在不易被发现的位置将彩画工序从简或不施彩画。经勘查,慈荫楼匾额后的彩画为清代中期原迹,后期未经过任何处理,又据档案记载,慈荫楼、宝相楼、吉云楼于乾隆三十七年安挂匾额,由此可知慈荫楼匾额在其后的200多年间再也未被移动过。
(2)龙凤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3、民国时期的旋子彩画
(二)慈宁宫花园区和玺彩画年代分析
慈宁宫花园建筑上的彩画经过各个时期的多次绘制,目前还保留有两个时期、两种类型的和玺彩画,一种为龙凤和玺彩画,另一种为龙和玺彩画。
1、清代中期和玺彩画
临溪亭及咸若馆内檐绘有龙凤和玺彩画。颜料为石青、石绿色相,与慈宁宫、寿康宫清中期彩画的色相一致。从纹饰画法上看,有清中期和玺彩画特点:①彩画使用两色金箔,即库金和赤金。晚期用单色金。②大线旁不用晕色,仅行一道白粉。晚期多加一道晕色。③盒子呈菱形,晚期为圆形或椭圆形。④龙纹前低后高,晚期前后齐平。⑤凤是写实画法。⑥龙凤纹饰周围的散云用金琢墨做法,晚期用片金做法。⑦箍头绘宝杵纹,晚期用福寿纹⑧圭线光子内的纹饰与底色并未形成模式化的规律,青地绘西番莲纹,绿地绘灵芝。晚期变得程式化,绿地绘西番莲纹,青地绘灵芝。除了有上述清中期彩画的特点之外,临溪亭内檐的彩画又有两种特殊的做法。其一是盒子四周的岔角用金琢墨攒退的云纹,而其他常见做法是水纹切活或者卷草纹切活。其二是一整和两破的圭线光子之间并没有用横线作为间隔〔图10〕。http://s6/mw690/001o9jpCzy744PcraxDd5&690
2、民国时期和玺彩画
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的外檐绘有龙和玺彩画。彩画颜料轻飘,纹饰绘制手法简略且粗糙,龙纹为典型的板凳龙造型,不沥粉而直接贴金,残破程度较重。彩画内容与民国时期的修缮档案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档案记载中使用麻灰地仗,而现状并未全部用麻,只是檐步大木彩画用蔴,而金步大木彩画只是简单做了一道单皮灰地仗〔图11〕。http://s11/mw690/001o9jpCzy744Pfb64y6a&690
(三)慈宁宫花园区苏式彩画年代分析
档案中没有关于慈宁宫花园内苏式彩画详实的记载,从现存遗迹上看,花园内建筑上还保留有两个时期、四种类型的苏式彩画,即金线方心式苏画、墨线方心式苏画、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无箍头搭包袱式苏画。苏式彩画施绘区域较为集中,在咸若馆两翼的含清斋与延寿堂,另一处在慈荫楼的脊檩部位。
1、清代中期苏式彩画
含清斋三卷房的后檐、后罩房前檐、游廊外檐保留的方心式苏画较为完整,延寿堂的几乎剥落殆尽。含清斋第二卷房南侧脊步保留有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慈荫楼的脊步保留有无箍头搭包袱式苏画〔图12、13、14〕。
http://s10/mw690/001o9jpCzy744PjS5nze9&690
http://s13/mw690/001o9jpCzy744PjWIZSac&690
http://s8/mw690/001o9jpCzy744Pk38Oz27&690
(1)金线方心式苏式彩画
金线方心式苏画绘于含清斋三卷房的后檐、后罩房前檐以及游廊外檐。彩画色相沉稳,使用了矿物质颜料。与清代晚期做法有区别,三停尺寸不相同,方心略小于找头。清代自早期以来,东西方文化相融合,建筑彩画上也出现了教堂等西方纹饰题材及技法。含清斋苏画方心内绘的西洋楼阁、山水即是此时期的产物,并采用西方的透视技法绘制。方心内除绘西洋山水画之外,在青色地子上还绘有夔龙纹。夔龙纹采用的两色金工艺为清代中期惯用的做法,其造型也与晚期夔龙有显著区别。龙身粗细不均,灵活多变,并附有翻卷的抱瓣。相比之下清代晚期的夔龙较死板,粗细缺少变化,龙身也不绘抱瓣。方心头略尖,晚期则为三道圆弧。找头内所绘的花卉追求写实,叶子用墨绿色,茎为棕褐色〔图15〕。http://s14/mw690/001o9jpCzy744Pmxhoh1d&690
晚期则用黑叶子花卉,即叶子和茎皆用墨黑色。垫板使用三组相对的两个卡子组合,每对卡子之间绘夔龙团,团状夔龙是清代中期常用的纹饰题材〔图16〕。
http://s6/mw690/001o9jpCzy744Po5Cjb35&690
(2)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
含清斋第二卷房南侧脊步保留有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彩画画面横跨檩垫枋三构件。木构件端头设素色箍头。找头裸露木材本色,不添绘纹饰。中心画一个硕大的反搭包袱,包袱内在红油地色上绘一条片金做法的降龙纹饰,为正面龙造型。含清斋脊步的包袱彩画为死包袱做法,即包袱边由两条半圆形弧线作为外轮廓线,里面在绿色地自上绘仿古的云雷纹,没有起伏变化。清代中期常用死包袱做法,晚期逐步被烟云包袱所取代。含清斋脊步彩画色彩沉稳,为矿物质颜料。包袱内绘单条降龙纹,龙面正向,晚期多用双龙,且龙头侧面状。龙身粗壮有力,满绘龙鳞〔图17〕。以上特点与清代中期彩画的特点相一致,应为清代中期的遗迹。
http://s5/mw690/001o9jpCzy744PpWN0g34&690
(3)无箍头搭包袱式苏画
慈荫楼的脊步保留有无箍头搭包袱式苏画,画面仅绘于脊檩表面,垫板、脊枋不施彩画。木构件端头不设箍头,中心画一个硕大的反搭包袱。包袱之外的空地皆裸露木材本色,不添绘纹饰。包袱内以龟背锦纹饰打底,中心绘太极图,太极图外圈环以青香绿紫四色如意云纹〔图18〕。http://s14/mw690/001o9jpCzy744PrBgO98d&690
龟背锦纹内青绿色地上中心绘45度交叉的金刚杵。以金刚杵为中心向四周出菊花,花朵呈菱形,四周环绕翻卷的茎叶。清代晚期在龟背锦纹中心设菊花,菊花四周的茎叶演变为蝌蚪纹〔图19〕。http://s16/mw690/001o9jpCzy744Puz0rZ2f&690
包袱边同样为死包袱做法,其内平涂章丹地色,绘夔龙纹。夔龙龙身粗细不均,灵活多变,并附有翻卷的抱瓣,在胸下有肚弦。肚弦是清代中期夔龙纹常见的画法〔图20〕。
http://s1/mw690/001o9jpCzy744PvEK0o20&690
2、清代晚期苏式彩画
含清斋及延寿堂三卷房的前檐、后罩房的后檐保留有墨线方心式苏画〔图21〕。http://s6/mw690/001o9jpCzy744PxRsK9a5&690
彩画使用人工合成的颜料,颜色轻飘。彩画三停尺寸呈方心大、找头小的特点,沿袭了中早期尺寸多变的风格。方心内清代晚期常用的金鱼水草、桃柳燕题材,方心头呈三段圆弧。凡青色为地的找头内绘聚锦和绿色卡子,绿色为地的找头内绘黑叶子花卉和紫红色卡子。檩枋卡子皆为软卡子,且为跟头粉做法。跟头粉做法又称单加粉,其特点是仅在平涂底色的单侧描画白粉,即在纹饰的弓背面。白粉内做晕色一道,晕色再往内为平涂的底色,形成一种从纹饰的一边向另一边层层递进的攒退效果。若在平涂底色的双侧都进行加粉,在彩画中称双加粉。在明代服饰中有跟头粉技法,在建筑彩画上出现的最早时期不得而知,是清代晚期以后常用的彩画技法〔图22〕。http://s15/mw690/001o9jpCzy744Pza8Y62e&690
通过现场实物与修缮档案的核对,含清斋及延寿堂所绘的墨线方心式苏画应为道光元年时所绘的遗迹。
四、小结
绘于高大建筑上的明代早期彩画遗迹甚少,按照施金量主要分为浑金、金线点金、墨线点金、无金彩画等类别。浑金彩画现存仅故宫午门一例,金线点金彩画可见于智化寺,墨线点金彩画见于智化寺、故宫、法海寺等,无金彩画见于瞿昙寺、智化寺、门头沟灵岳寺等。明代早期彩画找头部位的纹饰主要以墨线做法的旋花和如意头组合而成,且多为墨线绘法,如意头采用一整两破的基本构图,一整两破间没有交合。宝相楼如意头彩画的金线做法是目前明代彩画中的孤例,与明代传统做法区别较大,其一整两破呈勾连咬合状,与宋《营造法式》中出现的三卷如意頭纹样如出一辙,是研究明代及其前朝彩画传承的重要实例。
咸若馆掛龛上保留的龙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的纹饰画法及颜料、工艺做法是明代晚期彩画的典型代表,有助于研究明末清初过渡阶段旋子彩画的演变。大额枋及平板枋的串箍头绘法是目前发现的同类做法中的最早实例,将此类做法的时间上限前推。
现存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的实例较少,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的彩画为清中期做法的实物补充。
含清斋第二卷房南侧脊步保留的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是故宫内目前发现的无地仗彩画的特例之一,对研究彩画的无地仗做法有较高的价值,同时打破了彩画学术界认为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是由民国时期才产生的说法。
慈宁宫花园一区建筑彩画绘制年代跨度大,现存彩画遗迹的种类丰富,携带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反映了从明代末期至民国时期官式彩画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彩画工艺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焕彩明清河豚毒”,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欢迎加微信好友,请注明“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