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街清真寺窑殿内的建筑彩画(河豚毒)

(2016-03-05 00:09:06)

牛街清真寺窑殿内的建筑彩画(河豚毒)

 概述

牛街清真寺位于广安门内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据《北京牛街岗上礼拜寺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明宣德二年(1427)扩建,明正统七年(1442)整修。明成化十年(1474),奉敕赐名礼拜寺,故有明寺之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再次大规模修葺。

如今的牛街清真寺坐东朝西,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礼拜殿、望月楼、宜礼楼、讲堂、碑亭、对厅、沐浴室等组成。望月楼是清真寺的正门,其对面立有影壁。寺的主体建筑为礼拜殿,于望月楼之东,坐西朝东,朝向圣地麦加,是清真寺最为重要的部分。礼拜殿结构由三个勾连搭式屋顶和一座六角形攒尖顶亭式建筑组成,左右衬以抱厦。殿南北五楹,东西三进。殿前的左右两侧建有两座碑亭,右为明弘治元年(1487),为敕赐礼拜寺碑记。左为明弘治九年(1496),有汉阿两种文字刻的《敕赐礼拜寺记》碑。大殿两侧为南北讲堂。殿外正东为宣礼楼(又称邦克楼),宣礼楼东面有对厅一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于1955年、1979年和1996年三次拨款,对牛街清真寺建筑大木和彩画进行修缮。寺内大部分建筑彩画虽已经过重新绘制,但望月楼、窑殿及其内的龛式经文阁还存留有完整的清代早、中期的建筑彩画遗迹。窑殿内锦草和玺彩画、锦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博古开光海墁苏式彩画、西蕃莲卷草纹彩画。经文阁锦方心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以上遗迹都是研究建筑彩画演变以及清真寺彩画不可多得的实物原迹资料。

  窑殿内现存的建筑彩画遗迹

(一)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是清代等级最高的官式建筑彩画形式,产生于明末清初之际,是在明代末期官式旋子彩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最大特征是用竖“W形状构成彩画的大线。依据绘画题材分为龙和玺、龙凤和玺、凤和玺、龙草和玺等。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止在建筑上绘人、动物等图案,因此在清真寺内见不到龙、凤等纹饰,取而代之的是写生花卉、锦纹、卷草纹、西蕃莲纹、灵芝纹等。牛街清真寺窑殿内所绘的为特有的锦草和玺彩画,特点是在竖“W形状的和玺彩画框线之内描绘各式锦纹、灵芝、西蕃莲卷草纹纹饰,是和玺彩画中的孤例,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与宗教思想完美结合的体现。

窑殿木结构梁架平面呈六边形,绘和玺彩画的木构件从上至下依次为檩、正心枋、斗栱及垫栱板、平板枋、大额枋、由额垫板、小额枋。檩中部的方心内绘三朵缠枝灵芝,纹饰的轮廓线沥粉贴金,灵芝花朵及茎叶内部空地用各种颜色退晕,即金琢墨拶退做法。两端的找头内绘龟背形状的宋锦纹饰,端头绘软环套箍头。正心枋大边贴金,内刷素青色地。斗栱为一斗三升形式,金边黑老做法。垫栱板绿大边,其内红油地上绘片金西蕃莲纹。平板枋采用燕尾及池子的组合形式,池子内绘绿叶子花卉,燕尾内绘缠枝西蕃莲一朵,金琢墨拶退做法。大额枋方心内绘龟背形状宋锦纹饰,找头内绘金琢墨拶退缠枝西蕃莲两朵,端头用硬环套箍头。由额垫板红油地上绘宝珠吉祥草纹饰,又称公母草。小额枋的方心内绘编织锦纹三种,找头内绘金琢墨拶退缠枝西蕃莲一朵,端头用软环套箍头(图二)。

1、和玺彩画框线的画法

和玺彩画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由旋子彩画的框架逐步演变而成(图三)。第一个阶段去除了旋子彩画找头部位的旋花,改成圭线光子、找头画龙纹,而中间的方心形状不变。第二阶段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方心头变成为竖“W”型,弧线为莲瓣状,圭线光子弧线不变。第三阶段方心的弧线变为直线段,圭线光子部位还是弧线莲瓣状。最后阶段圭线光子弧线莲瓣状也变为直线段。窑殿内和玺彩画的所有框线皆为莲瓣状弧线,具有和玺彩画演变第二阶段典型的特征,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大规模修葺的历史事件相吻合。

http://s6/mw690/001o9jpCzy6ZRkBeCPj25&690

2、平板枋彩画的画法

 

窑殿的平板枋绘画为池子、燕尾的组合形式(图四)。正对着斗栱下方画燕尾,燕尾内绘金琢墨拶退做法的西蕃莲纹饰。相邻两燕尾之间画池子,池子内绘各种花卉题材。池子与燕尾之间有一段距离相隔。平板枋的“池子、燕尾”组合形式,多用在旋子彩画中,而不见于和玺彩画之中。在明末清初,和玺彩画由旋子彩画演变的过程中的最初阶段,还保留着这样的做法。清代和玺彩画的平板枋绘画题材,逐步被云纹、龙纹、凤纹等纹饰所取代。

http://s2/mw690/001o9jpCzy6ZRkD9U1Xc1&690

3、锦纹画法

宋锦产生于唐宋时代,明清两代的宋锦是按照宋代锦的组织与花纹特点仿制的,是具有宋代锦的风格特征的织锦,所以也称仿宋锦、宋式锦。明清两代在建筑上运用大量的宋锦作为彩画的局部纹饰。宋锦纹样种类丰富,绘于建筑上的彩画宋锦纹饰常见的主要有两类,一类主体由相互不叠加的正六边形构成的锦纹,形状类似于乌龟的贝壳,统称之为“宋锦”;另一类由正六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依靠相互叠加构成图案的,统称之为“编织锦”或者“别子锦”。编织锦纹饰在官式建筑的彩画上多用于元代、明代、清代早期,到了清代中期运用相对减少,逐步被宋锦取代,因此是判断官式建筑彩画时代特征的方法之一。但在地方非官式的建筑彩画中,直到清代晚期还沿用着大量色彩艳丽、样式繁多的锦纹。窑殿内的锦草和玺彩画中出现四种不同样式的锦纹。其中一种属于宋锦类,另三种均属于编织锦类(图五)。

http://s1/mw690/001o9jpCzy6ZRkF27pm00&690

编织锦是锦纹中较为复杂的一种,变化多样,以几何形组成明显的网架,各种纹样相互叠加,集静和动感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编织锦的绘画具有自身的特点。以一种纹饰为例,首先,在彩画地上绘出最底层的正六边形,相邻两个六边形有一条边相接;第二步,以第一步大六边形的各边为小六边形内切圆的直径,叠压在上面,纹饰覆盖;第三步,以第一步大六边形的六个顶点为外基点绘圆环;第四步,按照各层次关系,剪裁相叠加的部分,中心空地填充花纹图案;第五步刷色、填色(图六)。

http://s5/mw690/001o9jpCzy6ZRkWHrUwa4&690

4、西蕃莲画法

西蕃莲植物因其花朵造型优美,由巴西传到全世界,自明代传入中国。西番莲纹饰被广泛运用在建筑彩画、瓷器、家具、石刻、绘画等各个领域。窑殿内小额枋上的西蕃莲纹饰特点是花瓣、花心充实饱满,花心为剖面画法,描画出花瓣、花蕊、花心等造型,此种剖面画法盛行于明代,沿用到清代早期,清代中、晚期逐渐取消了这种画法,而且花瓣、缠枝变得纤细(图七)。

http://s4/mw690/001o9jpCzy6ZRkJ5enNe3&6905、环套箍头画法

箍头是建筑构件上彩画画面端头的一种条带状纹饰,主要分为活箍头与死箍头两种。死箍头是指箍头以青(蓝)绿两色为底色,两条箍头线内仅绘有黑老、晕色,没有其他纹饰;活箍头与之相反,内绘花卉、福、寿、回纹、西蕃莲、万字等纹饰。环套箍头是活箍头画法中的一种,纹饰以各色彩带成环环相套样式,也有的称为贯套箍头或冠头箍头。环套箍头分为两种,一种主体线条为圆弧线,中心的主竖带多刷绿颜色,作用相当于绿箍头,往往与绿楞线相搭配,称之为软环套箍头;另一种主体线条多为笔直的线段,中心的主竖带多刷青颜色,作用相当于青箍头,往往与青楞线相搭配,称之为硬环套箍头(图八)

环套箍头的纹饰出现相对较早,在明代的塑像所配服饰中已出现,可见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岳庙育德殿内的塑像服饰上。环套箍头最早被运用于官式建筑彩画之上的确切年代目前无法而知,从现存遗迹上观察,其主要的盛行阶段为清代的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广泛运用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中。到清代晚期,被福、寿等吉祥寓意的纹饰所取代,极少运用,环套箍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可以作为清代官式彩画断代的方法之一。

http://s15/mw690/001o9jpCzy6ZRkUbTyKae&690

(二)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是清代常见的官式建筑彩画形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小找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的旋瓣是由一些圆形相切的线条构成的有规则的几何图案,旋子中间的花芯叫做旋眼,整个旋子就像围绕花芯开放的花瓣。旋子彩画在清代建筑中应用广泛,做法多样,等级分明。按照施金量的多少主要分为八类即浑金旋子彩画、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雅伍墨旋子彩画、雄黄玉旋子彩画。

窑殿内现存两种类型的旋子彩画,即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与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彩画等级极高。

1、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仅次于浑金旋子彩画,属旋子彩画中上乘之作。其特点是彩画中所有大线、旋眼、菱角地沥粉贴金,旋纹纹路亦沥粉贴金,纹路间的空地用各种颜色填涂并有退晕。由于此类彩画用金量较大,显得异常华丽,因此造价昂贵。窑殿内的龛式经文阁(圣龛)位于礼拜寺的核心位置,引领着众人的礼拜方向,其彩画等级必然有别于其他建筑部位,绘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显得低调而奢华(图九)。圣龛旋子彩画的三停尺寸与清代晚期各占1/3的做法不同,呈方心小、找头大的特点。两端施以整箍头,皮条线、楞线、方心线等大线呈莲花瓣状,方心内绘编织锦纹、卷草纹。找头绘旋花纹,二路旋瓣呈花瓣状。旋眼为花瓣状,是明代中晚期至乾隆初期的主流旋眼造型,运用范围极为广泛。花瓣状造型的旋眼至乾隆中后期逐步被蝉状旋眼所取代。

http://s13/mw690/001o9jpCzy6ZRl2Ayks9c&690

2、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在旋子彩画中等级较高,特点是所有大线(方心线、楞线、皮条线、箍头线、池子线)、旋眼、菱角地皆沥粉贴金,但旋纹纹路用墨色不贴金,纹路间的空地用各种颜色填涂。与墨线大点金的区别仅在于方心、箍头等大线多一道沥粉贴金。窑殿内的旋子彩画绘于西南、东南两角的檩、垫板、枋上。彩画大线中的方心线、箍头线为沥粉贴金做法,而楞线、皮条线、池子线为墨线(图十),此做法介于前面两种旋子彩画的中间状态,属于特殊做法。综合其蝉状旋眼造型、环套箍头、旋瓣中画黑老、绿叶子花卉、编织锦纹等做法,符合清代中期的特点,是对早、中期旋子彩画演变过程中不稳定的、多变的时代特征的完美体现。

http://s3/mw690/001o9jpCzy6ZRll2aSmb2&690

(三)苏式彩画

牛街清真寺整个区域内的早期彩画遗迹,主要是带有政治色彩、庄严的旋子彩画,局部有等级更高、更庄严的和玺彩画。在窑殿内檐的隐蔽处还绘有一处苏式彩画,于东面的额枋之上,属于海墁式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一般用在生活气息较浓重的地方,如皇宫、王府、寺庙的居住区域,花园之类的场所,给人以宁静、舒适、悠然的感觉。人们进入大殿以后,面向窑殿、圣龛方向作礼拜,可以看到庄严的圣龛,以及华丽的和玺彩画,而看不到额枋背面的苏式彩画。这样庄严的窑殿内,在不易被发现的位置画上苏画,缘由还不得而知。

 

窑殿内东面额枋的苏画两端先各施一个环套箍头,两个箍头之间等距离施绘六个开光,开光内绘博古、花卉等纹饰题材,开光四周的空地上填充绿色的小型龟背锦纹当做衬底。此种做法与北海澄观堂的清中期苏式彩画非常一致,取“锦上添花”之意(图十一)。在建筑彩画、家具的上出现博古画的时代较晚,盛行于雍正、乾隆之朝。再加上大木彩画中的环套箍头仅是清代中早期的特定画法,明代没出现过,综合所有信息可以判定窑殿内的苏画博古纹饰,是清中早期仿宋的画法,而非宋代遗迹。

http://s9/mw690/001o9jpCzy6ZRl9XXGE18&690

(四)西蕃莲卷草纹彩画 

窑殿内顶部构件上(顶板、由戗、抹角梁、菊花头等)满绘缠枝西蕃莲卷草纹彩画。于西蕃莲卷草纹间绘有圆形阿拉伯文装饰六个,分别译为“真主是高尚美德的保护者”、“真主是事无巨细的裁决者”、“真主是品级地位的管理者”、“真主是接受祈祷的应答者”、“真主是幸福好运的掌管者”、“真主是吉庆福气的归宿”(图十二)。
http://s3/mw690/001o9jpCzy6ZRlny4Ey62&690

窑殿顶板所绘的西蕃莲卷草纹纹饰底色为朱红油饰,花朵与缠枝茎叶沥粉贴金,纹饰具有部分清代早期的特点,与明代画法有细微的区别。

 

明代经典的旋花彩画样式的花朵由两部分组成,下部绘莲花托,莲花托上部绘云头状、石榴花头状的纹饰。窑殿内的花朵下部无莲花托,上部绘凤翅瓣纹饰,这样的花朵产生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因此从花朵上看,不会早于明代末期。建筑彩画上,明代缠枝西蕃莲彩画有个特点,在两个枝杈相交接处会绘有花苞样的纹饰,称为“花茎苞”。这个做法一直沿用到清代初期,到了清代中晚期基本上不再运用。窑殿内的西蕃莲卷草纹未绘花茎苞,因此所绘的西蕃莲不会早于明代末期。综上,窑殿内的西蕃莲卷草纹是清代初期的彩画的可能性比明代的可能性要大很多(图十三)。

http://s16/mw690/001o9jpCzy6ZRlzNraLcf&690

  窑殿彩画的价值

牛街清真寺窑殿内现存的清代建筑彩画的类型丰富多样,官式特征明显,其中的锦草和玺彩画是和玺彩画类型中的孤例,其大线反映了和玺彩画演变过程中最初阶段的变化特点,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与宗教思想的结合的完美体现。殿内的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具有典型的清代中期彩画的纹饰特征,是研究清代中期彩画的很好实例。西番莲彩画则体现了清初对明代晚期纹饰特点的延续性。

窑殿内的彩画保存完整,纹饰清晰,颜色依旧,对研究北京地区清代官式彩画、清代清真寺建筑彩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价值极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