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宁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上面那幅图,附文字说明“小时候的味道”,后面接一串害羞的表情。
随后,大家纷纷点赞。俺一看图片,跟帖评论:糖棍儿!附带一个流口水的表情。
同桌红看到后回复:我怎么看着像是爆米花呀!
宁同学回复同桌:对喽,玉米棒,香敏看错了。
俺的二乎劲儿上来了,嗨,这分明就是小时候吃过的糖棍儿嘛,把玉米豆倒进去,机器不停转动,玉米粒被粉碎加工,糖棍儿从一个窟窿眼里开始往外冒,崩糖棍儿的人不停地往外抽,大约一手臂长折断一根,整整齐齐地摞起来,刚崩出的糖棍儿最可口,嘎嘣一口,又甜又脆!细一思量,估计是各地民俗对此物称呼不同,于是解释:俺们老家称这种用玉米加糖精崩出来的形状像拐棍儿的膨化物为“糖棍儿”,把那种近似圆状小的一粒儿玉米豆崩一个花的叫“爆米花”,把大米或者小米崩出来的用糖浆裹成圆蛋蛋儿的叫“糖米球儿”。
宁同学看后哈哈哈大笑,解释大家说得都对,虽然看起来像咱们小时候吃过的,但是味道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现在许多东西都变味儿了。于是,三个女人一台戏,瞬间微信评论掀起浓浓怀旧风。
是呀,现在许多食物都没有小时候那种香甜的味道了。我觉得一方面是怀旧的心理作怪,一方面是现在物质生活丰富后对味觉的麻木。宁同学回复:就是,就是,吃的、喝的,还有年味儿,都变了!是呀,当我们一点一点变得开始怀旧的时候,我们的年龄在渐行渐长,有木有?我们甚至开始喜欢看年轻时的照片,回忆小时候一点一滴的趣事儿。
同桌红无限感慨:哈哈哈,一个图片勾起多少回忆!我也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件事,大概是两年前,在东大街琳琅满目的年货市场上,我被大红灯笼下卖糖瓜的摊位吸引了,满满一大筐呀,一颗颗的糖瓜堆砌着,仿佛挤在一起的孩子笑脸,我仿佛已经闻到空气中香甜的糖瓜味道,腮帮子不由鼓胀起来,口水哗哗地分泌。急不可待地问:大爷,这糖瓜多少钱一个?大爷上下打量了俺一眼,讪讪地说:六块一斤,不论个儿卖!俺掩饰着口水笑问,一毛钱能买一个不?大爷说:想吃就拿个尝尝吧!哪有白尝之理,遂买半斤,回家一尝,粘牙还是粘牙,一拉还是大长,就是没有小时候那个满心喜悦的劲头儿了。
于是,心里冒出小小地落寞。其实包括我的同学在内,大家都很清楚,社会总是不断进步的,只是飞跃的速度太快了,几乎是日新月异,我们甚至跟不上它前进的步伐。我们一边享受着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便利和物质生活的丰厚,一边默默回忆怀旧所谓美好的曾经的过去。所谓怀旧,怀的是过往里不舍地情愫而已。记得小时候母亲为鼓励我好好学习,经常这样念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努力上学,怎么实现现代化?
转瞬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放眼望去,小区内楼房鳞次栉比,耸入云霄,一早一晚,黑色的苍穹下万家灯火,亮光穿成片。那个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遥想早已不是梦想,家庭固定电话也几近销声匿迹,人人兜里揣着手机,通讯让人的距离那么近又是那么远。
于是,我们不得不奋力地追寻,期盼日子变得生机盎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