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景彪周俊于洋消极比赛体育 |
经常上网的朋友,也许都看到过那一段视频: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400米的半决赛上,一个叫德里克•雷德蒙德的英国黑人运动员,刚刚跑过100多米时腿伤复发,右腿肌肉撕裂,而之后泪流满面的他拒绝了医护人员的担架,靠一只腿跳着一步步向终点冲去,最后在父亲的搀扶下慢慢走向终点,全场65000名观众自发站起来,为他鼓掌加油。
每次看到那段视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因为那只有一分多钟的短片里有着巨大的“正能量”。
遗憾的是,奥运赛场上也并不都是“正能量”,包括中国运动员于洋/王晓里在内的四对儿羽毛球组合因消极比赛而成为众矢之的。现场观众嘘声以对、网友群起攻之、媒体各种声讨、奥运资格也被随之取消。
这件事儿,不由地让人想起失金后的吴景彪、想起三次试举失败的周俊。大家都在为这些运动员鸣不平,把矛头指向那些叫“体制”或“金牌至上”的东西。
确实,如果把责任推到运动员身上有些太不公平,很显然他们也都是“受害者”。几百斤的杠铃压不倒的汉子吴景彪,丢金后的痛哭、鞠躬、道歉,他承受的夺金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周俊的奥运悲剧,引发了对奥运队员选拔制度的质疑,以及对地方体育局之间博弈的不齿。羽毛球女双消极比赛,则是金牌的追逐凌驾于奥运精神之上的莫大讽刺。
渴望金牌,这个其实并没有错,尤其是我们曾因为体育的弱势而被称为“东亚病夫”,但金牌并不是唯一,而且我们现在也不缺少金牌,我们是金牌大国,但我们要做的恰恰是树立体育大国的榜样,而树立这样的榜样也不只是依靠金牌。
自开赛至今,我们的金牌数量直线上升,但另一方面负面的内容也一直不断。叶诗文破世界纪录夺冠被外国人质疑、同为银牌国旗却被放在韩国国旗下面、吴景彪失金后的痛哭道歉、周俊三次试举的悲剧,如今女羽的消极比赛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
于洋/王晓里这对组合被取消比赛,对这两名运动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损失,但对中国队来说倒是一个警示。
一位英国的现场观众在赛后激动地说:“中国是体育大国,应该给其他队伍做个榜样,在赛场上应该代表中国的形象。”这句话足够刺耳,也足够客观。羽毛球名将陶菲克也称这些消极比赛像小丑表演。尽管也还有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参与其中,但作为体育大国,我们不需要太唯金牌是从,在奥运赛场上,我们要为其他队伍树立榜样,需要更注重自己的形象,而这些都比不计手段只盯着金牌看要重要的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