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吉祥物就是五个葫芦娃

(2008-03-04 10:48:10)
标签:

杂谈

 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吉祥物就是五个葫芦娃
      根据设计者解释:"福娃"吉祥物是采集了中国浓烈的民族文化气息,,五个"福娃"的原形:分别是龙熊猫、藏羚羊、鱼、奥运火、燕子,象征:山川河海.自然.环保.更快.更高.更好."五环"又代表着奥运五环,同时寓含着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
     为什么说"福娃"就是葫芦娃?
    围绕以上设计者"福娃吉祥物"的解释寓意来看:首先,"福娃"的五个原形及色彩,强调的是自然.生存,平等.和平,这是典型的"炎黄子孙"葫芦图腾"传统生息意识表现,又非常符合当今世界人类共处的主调.葫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壶中。葫芦文化涵容天地与人生。葫芦,古代写作“壶”,俗称葫芦瓜。《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人类出自葫芦瓜。在中国人们崇拜葫芦突出了两类典型的葫芦神话:第一类,人类由葫芦孕生。布郎族的神话最具代表性。神话说,在开天辟地的时候,在地上已有了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只是没有人。不知什么时候,在一个空旷的山谷里,长了一只大葫芦,里面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人。第二类,葫芦使人类祖先伏羲、女娲在大洪水中得以再生。伏羲、女娲造出人和万物.根据吉祥物福娃设计者的说明:"福娃"的福谐音"伏"是伏羲、而娃既是"娲"女娲,福娃就是伏羲、女娲的合称.闻―多先生在《伏羲考》第五部分“伏羲与葫芦”中指出,神活中作为创生之祖的男女二神伏羲女娲均为葫芦的拟人化,或者说是一对葫芦精".在这也可以说福娃就是葫芦化身。其实无论那类神话,归纳史料"葫芦图腾"崇拜有2种(1.)神话传说中的中国各族共祖伏羲、女娲系葫芦图腾神;(2)葫芦图腾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氏族图腾,她与龙(蛇)、蛙、虎、狗等等图腾的关系是始族图腾与子孙图腾的关系.
    其次,从奥运"五环"同时寓意看:“金、木、水、火、土、”五行及红.黄.蓝.绿.白.黒颜色象征生命意义,其葫芦特征就更明显,阴阳五行出自八卦,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学说"中解释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同时中国古代宇宙论认为创世之前的混沌状态是以天地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为特征的,其物化形象就是葫芦,从混沌到世界的创生过程,被形象化地叙述为葫芦从中央剖开.亦即所谓天地剖判阴阳分离,葫芦是8型正似阴阳八卦案.古代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缺少科学态度,不得不把大自然这种客观规律以物化.人性化加以神话传乘和崇拜.如在<诗经>记载古代的婚俗中人们把结婚叫"合卺"。破匏“葫芦”为之,以线连两端,其制一同匏爵。《梦梁录》云:“古者婚礼合,今以双杯彩线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云南哀牢山彝族婚俗中,仍然流传着由巫师将葫芦破成两瓢,新婚夫妇有交瓢饮酒的习俗。在民间剪纸中,人们用两个碗一仰一合扣在一起来代替葫芦。这时人们科学地认识到生育的真正原因之后,依然用葫芦这个原型象征生命的意义。《礼记·郊特牲》云:“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易经》:“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经·序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易经。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礼记。乐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而百化兴焉。”他们以天地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男女之间的关系,把万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繁衍都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生生化化,无有穷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地”与“男女”互相对应,天地和男女的这种关系行为承担着维持宇宙永恒的责任,这两种化生即“两种生产”的责任无与伦比的重大.因此葫芦代表天与地是自然与生命,孕涵了自然界物象的和谐再生.从以上福娃和葫芦文化涵义看,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完全符合了葫芦的这种文化属性,因此说福娃就是葫芦.
   中国是龙的传人更是葫芦的民族.葫芦崇拜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情结,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其后世绵延不绝的以母亲为崇高神圣的表征的传统。2008北京奥运盛会用福娃做吉祥物,合乎民情民意更合乎当今世界发展主题,国民带着祝福.祈祷吉祥.愿:团结.自然.环保.以及更快.更高.更好的"五环"精神象葫芦一样万代漫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原创:雪野
后一篇:老鼠嫁女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