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投资策略四招

(2007-08-03 20:36:08)
 

股市投资策略四招

  现在有许多股民买股票非常随便,自己不去精心钻研,而是四处打听小道消息,看股评推荐朋友推荐,结果买入股票后,大盘涨到了4500点,他却坐等解套,成了典型的只赚指数不赚钱一族。我们常讲买菜还要挑三捡四,买股票那就更要细心,量、价、线、势等等都要符合买入的要求,否则随意买入后大多被套牢,短线变中线,中线变长线,不但不赚钱,心情还搞坏。所以买股票一定要把握一些“节”点。

  1、认清趋势。在准备买入股票之前,首先应对大盘的运行趋势有个明确的判断,因为80%以上的股票都是随大市而动,可以说大盘就跟着涨,大盘跌就跟着跌,只有10-20%的个股逆势而动。所以,在大盘处于上升趋势时买入股票较易获利,在大盘处于调整时买股大部分会挨套。在大盘或个股的顶部买股时,也是悬崖取果。只有在个股走底部处于上升趋势时买入才能获得回报。

  2、仓位分配。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切忌不可满仓,可先20%左右轻仓介入,这样可以降低风险,防止回调时有资金补仓,等确认趋势后再加仓买入。同时根据资金量,控制仓位和数量,一般情况下股票以1-3只为宜,不宜过多。

3、买入技巧。中长线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应在底部区域或股价刚突破底部上涨的初期,应该说这是风险最小的时候;在买入股票时,除考虑大盘的趋势外,还应重点分析所要买入的股票是上升空间大还是下跌空间大、上档的阻力位与下档的支撑位在哪里、买进的理由是什么?买入后假如不涨反跌怎么办?等等;而短线操作要选热点板块中的强势股,结合60、30、15、5分钟分时图进行操作,短线只为赚取差价,快进快去,不可恋战。股市是一个风险市场,无论是中长线还是短线都要设好止损和止盈位,达到目标应严格按计划执行。如果先错了股就要敢于认错,不要瞎妈抱孙——死摁,就是我们常说的死多头,到头只赚指数还亏钱。

  4、强者恒强。 在股市中选股时一定要遵循“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原则,这是股票投资市场的一条重要规律。同时要关注相关的题材和概念,股市就是一讲故事的地方,如果一支股票没有故事可讲,只能趴在底部,无人问津。目前市场上比较热炒的人民升值、高送配、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等等,无不使这类股票大幅上涨,参与者众多,每天都吸引资金眼球。而且很多题材是常炒常新,百炒不厌,比如人民升值、奥运等等。我们应多参与强势板块,在同板块或同价位或已选择买入的股票之间,应买入强势股和领涨股,而非弱势股或认为将补涨而价位低的股票。

    本周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周初股市承接上周趋势继续上涨。但是由于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风波使得外围股市集中下挫,引发一轮"多米诺"骨牌式的跌势,本来强势的深、沪股市在周三出现暴跌,沪指一度下跌170余点,接着在周四、周五却是震荡上攻,沪指快速收复失地,周五再次创出历史性高点4562.69,并站稳4500点心理关口,几个交易日中,指数的大幅震荡显示出很强的戏剧性,但市场重心继续上移,市场强势上攻格局未变。短线来看,蓝筹股越走越强,市场"二八现象"明显,机构资金运行迹象较为明显,后市大盘将继续盘升,5000点将是未来大盘的目标,在牛市中我们还是那句话:“涨不言顶,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蓝筹股决定市场的运行格局,投资者应紧紧抓住这一主题,未来才有可能实现财富效应的最大化。在操作上,应顺势而为,关注市场热点切换,把选股重心放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上,逢低吸纳质优成长股、蓝筹股,而参与超跌股以短线快进快出为主。另外,近期新股密集发行,未来新股集中上市的可能性也较大,新股上市被疯狂炒作的现象仍将继续上演,但投资者对未来上市定位偏高上市一步到位的个股尽量不要参与,同时对短期大幅炒高的品种也要适当回避。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如果大盘涨的过快,势必引起政策调控,一旦政策面出现较为严厉的调控措施,则必然将对市场产生很大冲击。如果管理层目前着重于打击各类违规行为,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可能带来市场的阶段性回调,但是会让长期牛市的步伐更为稳健和持续。目前股市不断飙升的过程中,风险实际上也是不断增加,但风险变大,并不意味着股市会立即下跌。所以,投资者在目前疯涨行情中应保持一份理性,坚持价值投资。预计下周仍以震荡盘升为主,下周指数波动4212-4800点,下周一小幅看涨。操作上继续关注沪深300、奥运、机械、参股金融、新能源、稀缺资源个股和有高送配潜力的次新股,操作帮助1347262444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