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张信用产业链示意图(2009年11月29日)

标签:
信用产业链社会信用体系征信信用管理信用交易信工委财经 |
分类: 学术思考 |
四、社会信用体系与征信体系:等同?
现在很多人认为他们一样,,还有很多人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就是征信体系建设。本文认为征信体系只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部分,从对信用资本配置的信用产业链看,征信只是信用产业链的一个环节。
信用产业链是指信用从抽象的资本到具体产品、到信用商品的资本价值实现的全过程。信用产业链描述了不同信用活动层次及相互关联的内容与程度,阐述了信用活动及所有相关机构之间的运作关系。信用产业链上,包含各个运作环节的多个主体和角色,他们各自承担信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共同推动产业链条的滚动运转。其中,最为主要的主体有以下几个:
1.信用的生产者,积累与附载信用价值的环节:就是我们自己,是信用主体,在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时,在涉及诚信、合规、履约方面积累和创造了自己的信用。信用原始资源已存在。但只是未开发的原始资源,不是产品、更不是商品。这是信用产业链的源头,它决定着整个社会信用资源的优劣。在全社会范围内,信用的生产者包含一切自然人、法人和公共管理机构。
信用最主要的生产者就是工商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在实物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同时也在生产信用,已经把信用价值附载在实物身上,只是不同的企业生产、附载的信用价值不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其理财产品、信贷等产品设计时,就是在生产信用,其信用价值的高低已经蕴含在产品中了。
未来,我们要对信用的生产者建立一套信用生产监管制度与社会监管体系,必须把信用生产纳入到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中。过去的社会管理,在工商企业的实物生产经营活动方面有很多的制度与办法,例如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等;同样的,在金融的理财产品、信贷产品等,有风险管理、利率管理等。但是,缺乏应有的、那些产品必须附载的信用管理,主要是诚信制度与社会责任。
思考美国的次级住房贷款危机、金融危机,不难发现,美国不缺盖房技术、不缺房地产管理经验,但他们并没有把房子、买房人真正放在心上,他们把房子当成赌桌上的骰子,把买房人当成可输可赢的赌徒;美国金融业,特别是投资银行家们精通证券衍生交易工具,他们创造了纷繁复杂的交易工具,他们是华尔街的精英,但他们缺德!缺乏起码的诚信精神与社会责任。他们中有很多人知道,他们设计的那些所谓的高精端金融产品,根本就是他们自己编造的、自己也不能很好解释清楚的垃圾,他们心里比谁都明白:那些根本就不是有价值的投资品,实质上就是他们造出来的魔术纸牌。美国的悲剧就在于:房地产公司在生产房子、金融机构在生产金融产品时几乎没有同时生产信用,政府与社会缺乏对信用生产者的信用监管与监督!
2.信用的提供者,信用脱离主体,独立成品,准备交易:当信用主体准备参加信用交易,以期以自己的信用换取某种便利或资格时,该信用主体就成为信用的提供者。这是信用产业链的起点。在经济交易中,信用主体提供自己的信用,受让社会赋予的资金、实物。这时候他们被称为受信人,他们的信用已成为产品,已在社会信用产业链的大车间,正等待包装、准备进入流通领域。在社会交往中,信用主体提供自己的信用,获得社会信任,受让社会给予的各种资格、手段与生活便利。
在经济交易中,信用最主要的提供者就是工商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把实物产品拿到市场上准备出售,成为商品,这商品的价值中就包含信用价值。这时候他们的信用价值在市场中很容易被检验出来:有的没信用价值,就是假冒伪劣商品;有的信用价值较低,是没信誉或信誉不确定的商品;有的信用价值很高,是很有信誉、能获得市场认同的信得过商品。
3.信用的加工、包装、传播者,加工环节,第一次定价:对信用提供者的信用进行加工、包装和传播的中介主体。在信用产业链条上,大量存在的征信、调查、评级等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就是这类主体的典型代表。中介信用服务机构参与信用信息的采集、整合、加工和信用资本的中间定价,帮助信用这种资本实现资源配置功能,为授信机构提供授信参考,达成信用交易。这些信用中介机构在信用产业链中的实质角色是对信用主体的信用商品进行分类、中间定价。这是信用产业链的一个必要环节。
征信只是信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征信体系不是信用链,更不是社会信用体系。目前,很多部门把评级、征信当成信用建设的切入点,甚至是唯一的抓手,这是不对的,这只是做了类似于包装的活,而真正的信用内容的活都没做。事实上,政府更应该管内容。
在这个加工并第一次定价的环节上,信用产业链会加工出信用商品,也会加工出公共品。有些征信、评级产品是市场化加工的,已经很成型,早已在市场上交易,是成熟的信用商品。随着信用危机的频繁爆发,信用风险的社会化与系统化,征信与评级的监管问题日益成为社会问题,征信与评级机构的权威性、可信性、非利益频受质疑。未来,政府为信用秩序与信用环境管理的需要,会加工出品一些征信与评级产品,这是信用公共品。它们与以往的、已存在的信用商品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共同为市场服务。
只是,目前,政府为信用秩序与信用环境管理需要,加工出品征信与评级信用公共品,这还只是本文的一个理论预期。
4.信用商品的增值与保障者,增值环节,第二次定价:是指对信用交易活动提供风险转嫁保障的服务主体。信用担保机构、信用保险机构和专业的保理机构,都是信用的保障者。这些担保、保险和保理机构,提供信用增值服务,为受信方提供担保,提高受信方获得信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为授信方提供风险转移的渠道和途径,分散或降低信用风险,保障授信方的信用安全。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机构还为信用进行第二次中间定价,以确定担保成本、保险费率和保理佣金等。
5.信用的购买者,交易环节,信用价值实现:信用提供者的交易对手,他们出让资金、实物、信任给信用提供者,以期换取收益。他们购买的是信用提供者的信用资本,这种资本会给他们带来资本应有的收益,他们需求信用并消费信用,在经济交易中,信用购买者被称为授信人。当信用交易达成时,信用成为商品,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式进入流通。信用的购买者是对信用商品的最终定价人。信用交易是信用产业链的最重要的环节。
信用交易涉及两大领域:社会交往与经济交易。在社会交往中,信用商品及监管都是空白,未来会产生一些公共品与商品,会形成信用监管制度;在经济交易中,信用商品比较成熟,但在很多方面还有发展空间,信用交易监管还有很多空白。
在社会交往中,虽然人们一直都很重视信用,但还只是停留在文化层面,还没有价值外现,不能定价,还没有形成信用商品,零星的有些雇主报告等。不像在经济领域,信用被定价,可以对应具体的信用额度,有固定的信贷产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常有人问:到底我们讲信用有什么好处?我们很难回答的原因。及监管都是空白,未来会产生一些公共品与商品,会形成信用监管制度;
社会信用领域,人们的信用程度,相互之间的信用关系,直接影响和决定社会信用状况、信用环境,是公共秩序管理问题,是政府的责任范围。政府应该在这个领域多下功夫,创造出一些被广大社会公众公认的信用产品,如提干、招公务员等需要信用报告等,倡导和使用这些产品。当这些产品在社会上广泛流通的时候,信用就从文化到商品了,信用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信用就将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了。届时,社会信用秩序与社会信用环境将会实质性的改善。
、
信用交易环节是信用价值实现的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有风险的一步。风险主要在购买信用的一方人,而不是在出售信用的一方。风险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交易对手即信用出售者因种种原因(自身原因、市场原因等),以种种方式违约、失信;其二,自己即信用购买者因种种原因(信任对手、乐观预期市场、管理问题、流程与授权权限等),以种种方式失控、损失。这种信用风险控制,就是人们常说的信用管理,已形成企业信用管理、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成形的思想、流程、内容、技术等。从经济学上说,这是微观层面的,是微观经济主体,是厂商们自己的事,理论上,厂商们会在风险、利润、成本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市场自动进行调节和淘汰。
但是,无数危机的事实证明:利益的驱动,使厂商们不断地提高对利润、收益的预期,经常不能审慎地看待风险,甚至忽视风险;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大多数厂商身上时,这种风险就将系统地爆发!同样多的事实也证明:市场调节是失灵的,灾难是普遍性的。
本文认为:购买谁的信用、购买多少,这不完全是厂商们自己的事,即不是授信者,如银行、企业自己的事情,这是根据信用资本分配社会资源,是社会再分配的一部分,政府要监管。监管者要监管信用交易双方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要规定信用交易的条件、限额、风险预警指标。目前,在实践中,在经济交易中,最迫切监管的、又无人监管的信用交易领域:
之一,企业信用销售。信用销售是现代企业的新型销售手段,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能有效减少库存,是未来销售的趋势。但与传统的现货销售模式比,信用销售风险也很明显,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支撑。鼓励企业开展信用销售的同时,要监管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要设信用销售条件、最高限额、最大信用销售比率等具体监管指标。
之二,信用衍生品交易,特别是企业信用衍生品交易。在本次危机中,大型国企们在这方面损失惨重,除海外市场问题、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技术问题等以外,来自于政府的信用监管缺乏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在这个领域,我们连事后的监管制度与措施都没有,不要说事前,更不要说预警。
之三,银行的信贷、理财产品的监管,提别是理财产品。目前,银行提供给客户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很多是债项投资,有一定的风险性。这是一个新兴的交易领域,也将是一个定时爆炸的市场。在信用风险监管方面,目前还是空白。
之四,网络交易。从信用监管角度看,这个市场就像一个正在快速长大、越来越健壮却无人管教的孩子。网络交易参与者的信用界定、信用产品定价、支付方式与支付工具、交易后处置、监管与仲裁等都尚未成熟,目前,这也是一个风险四伏的市场,需要社会关注,需要信用监管。
之五,政府授信。政府作为授信人,向社会公众,主要是企业提供信用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是项目投资、专项用款审批、招投标、政府采购等。企业们拿自己的信用来换这些产品,有信用的企业就换得到,即就能拿到项目,该企业的信用价值就得到了体现,没信用的就拿不到项目,这个资源就不配给他,他失信就受到了惩罚。这是信用体系的作用。未来,政府应多创造这种信用公共品,当这种信用公共品种类丰富、覆盖面广,应用普遍时,信用的社会价值就具体了,就不仅体现在经济交易上。现在,这种产品还太缺乏。
信用商品的最后处置者,信用废品回收环节:是指提供咨询服务和商账追收服务的市场主体。授信、受信双方在信用交易之前或过程中,往往对很多具体的方案设计、管理程序、信用销售策略、信用收益最终实现等问题,存在疑惑,有可能影响授信主体信用收益的实现,就需要信用的管理咨询机构提供智力支持,需要专业的商账追收机构提供账款回收的服务,帮助授信机构挽回信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