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中“无为而治”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
王
森
(宜宾学院
中文系,四川
宜宾 644007)
摘要:孔子的无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具体表现在,人事上选贤与能,政策上顺从民意。“有所不为”具体表现在改革上符合“天道”、不扰民,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统治者做到这些,才能带领百姓奔向“小康”达到“大同”。
关键词:孔子
无为而治
产生背景
内涵
周朝分为东周、西周。西周主要是与神对话的时代,以一套等级森严的礼制来约束人们。而东周,公室卑弱,大夫兼并,宗族制度开始瓦解。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体会到天、命、鬼神不一定可靠,可靠的是负担赋税和兵役的庶民。由于对祀与戎两件大事有了新的认识,因而东周在西周进步却简单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思想家。孔子就是其中突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一般人谈到孔子的政治思想一般都以“仁”、“德”来阐释。那么仁和德的思想根源在哪里呢?在“无为”。本篇中,我们就谈一谈孔子思想中的“无为”。
一、孔子无为思想的提出背景
春秋时期,那时宗族战争频繁,周天子的权威大不如从前。这期间,有一个被梁启超称为“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政治学者”的人(据梁启超《管子评传》),他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他就是被齐桓公尊为“仲父”的管子。为什么我要举管子呢?因为我查阅了一些古书,没有多少人谈“无为”。管子是离孔子最近的一个成功政治家。孔子博览群书不可能不受这么一个伟大人物的影响。今天所见到的反映管子思想的著作《管子》对“无为”提得特别多。那么,这种思想对孔子势必会产生一些影响。
《管子·乘马》中说,“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则王,为而不贵者霸。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贵而不过度,则臣道也。”“帝”者,概述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指原始社会的几个代表首领,三王指奴隶社会时期三个朝代的开国帝王。“王”概述三王,夏禹、商汤、周文。[1]所以,“无为”是指原始社会的政策,“无以为”是奴隶社会的政治纲领。奴隶社会的礼法制度是“为之”,如果合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无以为”。
《管子》中又说,“黄帝立明堂之议,上观於贤也,尧有衢室之问,下听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於朝,而备讯也,汤有总街之廷,观民非也,武王有灵台之宫,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止也。”[2]这些都是讲君王善纳民言,为贤是用。但其中又讲“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这几句话概括起来就是说:老百姓说得正确的要加以实施,老百姓的恶习要用法律加以约束。这叫“应”是应老百姓的要求而立,不是按照一己之私而定。至于法律明明规定犯那条是死罪,他还要犯,所以是“罪在变化”。管子否定奴隶社会制度礼法,强调来自老百姓的要求“以其形,因为之名”。这些观点,在孔子那里又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和创新。
?/P>
?/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