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无常中守住本心--电影钟丽缇《色戒》观后感

(2015-10-14 21:32:43)
标签:

钟丽缇

电影色戒

观后感

修行

分类: 电影

       我们一直在寻找自我解脱的道路,也一直对能够避世修行的人充满敬意,入世修行还是出世修行,自古以来众说纷纭,钟丽缇的电影《色戒》,就是一部关于这个问题的佛教作品。

       电影伊始,便是一群行走在广袤草原上的喇嘛去接闭关三年零三个月的达世出关,打坐中的达世长发垂肩,手指甲都长了有寸长,第一眼我以为他已经坐化了,只是好奇那容颜的年轻,慢慢的才知道他是完成了密宗的本尊闭关,好厉害的修行,必定已经对佛法有了许多的证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智慧。回程的路上,达世一点点苏醒,看着在河边被剃发洗澡的他,纯净宛如新生。

      可是恰恰是这个男人,在第一次祭祀的舞动中因为偶尔一眼看到了哺乳的女人,便晃了神、忘了自己,更是在后面的法事中因为看到琶玛那个美丽的姑娘而魂不守舍,我不知道电影里达世的那一晚有巴玛的春梦,是梦还是现实,但是明显从那一刻,达世已经不能自持,他站在释迦摩尼头像前面问师傅阿普:“他(释迦牟尼佛)在29岁前,仍过着世俗的生活。但我从5岁起,就过着他遁世后的苦行生活。为什么?”“我们怎知他的觉悟,不是直接由世俗生活引起的?阿普,严守僧人的戒律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呢?我们发誓禁欲,但应许给我的满足在哪里?他(释迦摩尼)曾说过,你不应道听途说接受我的教诲,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场。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才可以真正学习,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问问题的达世是迷茫和痛苦的,吹着唢呐的阿普没有说一句话,我想那一刻的阿普是慈悲的,修行路上所有的思索和痛苦只能达世自己去寻找答案,所以,阿普让达世自己去抉择,是出世的修行,还是红尘中的历练。

      年轻的达世,虽然已经历经了三年的闭关,却依然不能勘破红尘,自然选择了还俗,还是那条河,又成了他还俗的地方,褪下僧衣穿回常服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修行人,以至于连随身的狗满眼留下的都是陌生和恐惧,狗不接受还俗的达世,一溜烟的跑开了。但是达世还俗的心已定,毅然的直奔琶玛的家,那个美丽的姑娘或许是他今世难以了却的尘缘,未断的色戒诱惑着这个不知尘世为何物的年轻人,巴玛只能是一个契机,让他去经历人世间的一切欲望,快乐和烦恼。红尘中的达世是不懂规矩的,因为5岁开始的修行没有教会他红尘中的世故,他也是莽撞的,所以才会有无所畏惧的谷物买卖之争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麻烦,这样的一个男人无法给予他的女人安全的依靠。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专门在网上查了相关信息,才知道这部电影的拍摄光是准备就耗费了足足七年的光景。电影里有一段琶玛和孩子们的对话非常生动,让我们看到农庄里的日常生活,充满自在和随意,但同时又在不露声色间充满人生的智慧:河边的琶玛身边有一群孩子,这时候,她把一根树枝丢在了水里,问孩子们:这根树枝会怎样?孩子说:它会沉下。琶玛说,如果不会呢?孩子说,它会被石头绊着。琶玛说,如果不会呢?孩子说,它会留在水中腐烂。琶玛说,如果不会呢?它会困在漩涡中。如果不会呢?然后的画面是琶玛带着儿子一路追着树枝走,儿子摔倒了,琶玛笑着说放弃了吗?孩子们说了很多答案,最后琶玛说,它会流入大海。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在河水中漂流的树枝,会遇到激流险滩、也会有石头的羁绊、水草的缠绕、静静的水流,这一切犹如我们的人生,唯有永远坚定的在水中搏击,才会终究汇入大海。

      一年又一年,达世在红尘中沉醉,也在日子的消耗中因为对琶玛的熟悉而渐渐让情色淡了味道,于是有了后来女佣的色诱,有了达世的出轨,但恰恰又是达世和女佣的交合成了达世反思的契机,因为他没有在那一次的出轨中享受到情欲,而是完全身心分离的在看女佣的情欲,当听到琶玛的声音,惊慌的达世撵走了女佣,而女佣留下的那一句话却深深的震撼了这个总有那么多欲望难以填平的男人:“冷静点!怕什么?反正她说过的,这一切迟早会发生的”。当我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很难说清内心的感受,不知道是琶玛早已看清达世的欲望,还是她对男人的本性太过了解,但是无论如何,那种原本知道要发生却完全不设防的做法,令我深深的震撼,她什么都看得到,从起初身为喇嘛的达世内心的焦灼和挣扎,到现在还俗的达世那潜在的欲望,她用爱慰籍着这个不成熟的男人,容忍他的冲动、他的不守规矩,包容他一切的错误。

       这时候恰恰阿普去世,喇嘛庙的跟班送来了阿普最后留给达世的信:“我知道我的业仍未完,我会再次轮回,我们会再见面。或者届时你能告诉我,什么比较重要,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我想那“一个欲望”定然是指达世最初的“色欲”,闭关归来的他没有战胜的那一个欲望即“色欲”,于是才有了还俗之后那纷至沓来的贪嗔痴念,一个个欲望都是因为色欲而起,此刻的达世,刚刚结束和女佣的交合,面对一切了然的琶玛,他最后选择了离开,我觉得他的离开不全是阿普的信带给他的改变,还有女佣的那句话让他陷入的窘境,这是一个怯懦的男人,一个永远无法战胜自己的男人,没有真正的告别,他在深夜收拾行装离去,看着他最后的踟蹰,我的内心百味杂呈,是的,正如同最后堵在他的去路上琶玛所说的,每一个母亲都不会因为修行放弃自己的孩子,唯有隔着肚皮的父亲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从电影的开始,就有喇嘛在给刚到庙里的小喇嘛讲述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故事,那个故事也是我前段时间刚刚读过的《释迦牟尼佛传》里的内容,作为普世大众一定认为佛舍弃了小我才能够救众生,可是作为任何一个女人,怎样都无法接受丈夫没有告别的离开,那样绝决的舍下自己的孩子,走上修行之路,更难以化解丈夫这样离去留下的悲伤。所以,佛的故事真的只是佛的故事,在那个故事里,我不断的关心着耶苏陀罗妃的感受,可怜的孩子罗睺罗小小年纪没有了父亲的关爱,就算是锦衣玉食又有什么可以慰籍耶苏陀罗妃的内心?!

        琶玛最后与达世的对质恰恰是在讲佛陀的这个故事,她说:耶苏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他走时什么也没说。耶输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助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或许耶输陀罗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罗睺罗。(指离开他们父子去寻找觉悟解脱,去“普度众生”。)我们怎知道耶苏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痛苦?谁会想起她?当儿子罗睺罗不断问她同一问题,父亲在哪里?她怎样回答?她怎可告诉他?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独去?只有男人做得到。达世,只有男人做得到!之后,耶输陀罗别无选择,她抛弃过往的生活,剪去头发,过着苦行生活。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副躯体。

        看着琶玛那眼中含泪的样子,我的心也充满了悲伤,她只是红尘中一个善良而宽容的女人,她的话代表了每一个那种情形下女人的心思,一席话让达世认识到自己的修道之心并不坚定,再出家只是逃避,并不是真的发心修行,于是他请求琶玛的原谅,愿意和她一起回家,可是琶玛没有说话,而是丢了一个包裹在他面前,就是那个之前已经出现过两次的装食物的木钵和佛珠。这个包裹的含意很明显:祝你此去一路平安。丈夫的离去会带给琶玛怎样的痛苦可以想见,但是琶玛依然让他回去修行,一路平安,钟丽缇的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那份坚定和执着让看电影的我深信她就是那个度化达世的佛,如同传说中耶苏陀罗之于佛陀的助益。其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总是有这样的女人,痛苦的面对男人前行的脚步,不愿意离开,却又在一次次送别和祝福,或许,这就是每一个妻子的使命吧。是不是原本上天就是这样的安排,让每一个妻子用爱去度化那个属于她的男人,孩子的父亲,而女人却是在不断的爱和付出中,在漫长的生命中去修行。
  这是一部值得认真品味的电影,关于修行,关于欲戒,出世还是入世修行并没有一定的答案,最关键的是,面对生命的无常,我们要学会如何去守住本心,唯有本心的清静自在,才是修行的根本。

       电影贯穿始终的那块尼玛石上写着一句话:”怎样令一滴水不会干涸?就是让它汇入大海。“这句话源自释迦摩尼佛,网上有太多的诠释,而在这里,我认可的最贴切的解释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以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就是要到生活中去修,去利益大众,你才可能真正的法喜充满,得到永恒的法乐。

       电影的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达世到底走向了修行还是红尘,但是一切都不重要了,只要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正如电影中扫地僧告诉达世的那样:处处是道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