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烨子妈去中央音乐学院听周海宏老师的讲座。讲座主题是《儿童学琴中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策略专题讲座之二》。
这个系列的讲座去年已经讲过。去年,烨子妈和大顺妈一起去听的第一场讲座。然后,都貌似豁然开朗,高高兴兴回家陪孩子练琴去了。
1年多过去,大顺妈请了专业的陪练陪大顺练琴,烨子妈也不时犹豫要不要把陪练的任务转交给陪练老师。
带着这分犹豫,烨子妈把烨子交给姨奶奶,再次去听周老师的讲座。
周老师的讲座内容,烨子妈做了笔记,不过下面列的,都是脑子里记下来的:
1.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学一门乐器,至少持续到初三。
2.学琴不要学得太苦、太专业。不要“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天分好的孩子,技术上可以学得难一点。天分一般的孩子,技术上不去了也没关系,没必要花比别人多n倍的努力去练高难度的曲子,不如多弹一些难度低的曲子,一样可以体会到音乐之美(已经转化为烨子妈的话了)。
3.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学琴?”学琴的动机,大概可分为4类:审美需求、驾驭需求、亲和需求、优胜需求。前两类需求是稳定的、长期有效的,后两类需求不稳定。需求当然越多越好,而前两类又是最重要的。家长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产生前两类需求(当然,后两类需求也是多多宜善)。
4.朗朗父亲在朗朗学琴过程中的“高压”政策为何有效?
(1)朗朗是旷世奇才。没有足够天分的孩子,高压只会让孩子痛恨音乐,性格扭曲。
(2)朗朗父亲和朗朗关系很好,堪比兄弟。
(3)请注意了:所有走音乐专业的孩子,在他们十一二岁左右,都完成了需求的转化,也就是说,他们都进入了为了“审美需求”和“驾驭需求”而弹琴的阶段,弹琴已经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亲和需求”、“优胜需求”的需要。
5.关于陪练(讲座结束后家长们围着周老师问的问题):
(1)请陪练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2)请到合适的陪练是困难的——因为好的陪练都当老师去了。(选择合适的老师对普通家长来说就已经是困难的事情了,选择合适的陪练,难度或许更大哈~)
(3)好的老师,会在课内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不把问题留给家长。课后孩子能练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没有必要一定要练到超过孩子自身的能力。家长的作用,是激发孩子学琴的需求,而不是帮助孩子练琴。要把练琴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烨子妈接话:“那就是孩子有多大能力,就让他/她走多远。”周老师对烨子妈的这句话点头表示同意。)
烨子妈听完讲座冲完电回家,晚上陪烨子练琴,理论知识还是没有转化好,当小朋友磨磨蹭蹭不好好练时,又凶了小朋友一次。
烨子小朋友尽管不时会表现出不顺从,但烨子老妈的核心思想她已经接受。当她老爸问她:“如果以后你的孩子不爱弹琴,你怎么办?”“那就让他/他学一种简单的乐器。”“那你喜欢弹琴吗?”“喜欢啊。以后啊,我要在大剧院弹琴,让你(指老爸)带着我的孩子来看。他/她会说‘钢琴的声音好好听啊!’”
烨子上钢琴课时很认真。但是,回家练琴的情况并不好。磨磨蹭蹭,不爱练指法,曲子里面的难点不愿意下功夫去攻克,而是遇到困难就发脾气、掉眼泪。有时老妈急了,说要不我们不学琴了,她还不干,一定要坚持把作业都弹一遍——但这一遍绝对是只有数量没有质量。
烨子老妈现在开始对照周老师的理论来思考烨子的问题:
为什么要说烨子自己练“只有数量没有质量”?这个想法或许本身就有问题,是从“学琴要专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烨子老妈或许应该逐步放手让烨子去自己练,练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不管怎么说那是她的真实程度。也就是,她有多大能力,就走多远。烨子老妈不用一练琴就像监工一样盯着,不时说:“提腕提腕!”“折指啦!”“挥动手指!”“错音错音!”然后看她苦下一张小脸,留下两行清泪……
练琴技术上的事情,或许不应该管得太多,而应该把功夫放在对孩子“音乐审美需求”、“驾驭需求”的培育上。不过这话说起来容易,真要放手,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呢。烨子跟黄老师学琴后,每天都要先练一段指法。应该说小朋友是不太喜欢练指法的,但在烨子老妈的“高压”下,算是坚持下来了。坚持的效果就是:小朋友一抬手、一落指,都特别的舒服、好看,像是弹琴的样。烨子老妈眼力也练了出来,路过俺家楼下一个琴房,一看里面的小朋友夹着肩在那里弹琴,一百个的不顺眼啊。但烨子学得快也忘得快,几天不盯着她,连奏时手指又忘了挥动了,断奏时手腕提不起来,两只手又开始在琴上摸来摸去,让人看着那个着急。
一步一步来吧,一下放手估计是做不到的。但最后的最后,一定是要放手的。
周海宏老师有一个网站http://www.zhouhaihong.net/ ,烨子妈今儿一打开这个网页,就听到了超好听的音乐。那个肖邦的降B小调夜曲,太美了!!!!!!!!!烨子妈在网上搜了一圈,研究谁弹奏的肖邦夜曲最地道,最后去当当网定了邓泰新演奏的肖邦夜曲全集CD,打算回家放给烨子听。
烨子小朋友对好听的声音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最近把音乐基础课带的CD里的内容都导到烨子听故事的MP5里,小朋友出门坐车时会自己选择多听音乐少听故事了。
好的音乐是永恒的。培养烨子的“音乐审美需求”的过程,烨子老妈也跟着一起受益哈~ (期待着肖邦的降B小调夜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