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级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017-04-05 12:41:24)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没有括号,只有加、减的算式的计算过程,掌握同级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意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难点:运用同级运算顺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法
1、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教学
2、学法:对比观察,分析推理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小黑板出示4道综合算式题:11 18 3,56-25-19,21 19-16,47-28 24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综合算式的计算。请看黑板上的算式,同桌相互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问4位同学,并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新知探究
(1)我们牛蹄镇老街坊超市里早上有48个苹果,中午卖了29个,下午又新加了34个苹果。超市里下午有多少个苹果?
老师读题,提问学生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及所问的问题,再问学生早上、中午卖了、下午新加分别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列式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并将你列出的式子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提问学生列式方法,分步计算与综合算式,学生列出后抽其他学生回答为什么这么列式,式子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2)观察这几个式子,你们发现这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有没有括号,有没有乘法和除法。)
师:那么,这道算式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这种算式我们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提示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属于同级计算。
(3)我们按照以前的计算方法,算的每一步的步骤有没有体现出来?
那么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可以将每次算出的结果呈现出来:
(讲解:这个式子我们先算哪一步?48-29,然后,将=写在原式的左前方,将算出来的第一步结果写在=右边,第二部有没有算?将没有计算的抄下来,那么第一步计算完了,该第二步了,这一步继续计算,在第一步=下面写=,最终算出结果。)
师:这就是脱式计算,也是递推式计算。
(4)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脱式计算有什么特点?(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然后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1、“=”在原式的左前方,每一步的“=”都对齐;
3、巩固练习
(1)小黑板上4道复习题,抽学生板演,其他学生任选一题;
(2)老师出题,出4道题,抽学生板演,其他学生任选一题;
(3)每小组抽1名同学,上黑板每人出一道综合算式,下面同学做对应本组学生所出的题,并且抽3名同学板演。
4、回归原题:原题解决问题上,问学生这道题是否解决完整,差什么?(单位,答)
5、小结: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
6、课后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没有括号时,只有加减法的综合算式属于同级运算,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那像这道算式,又怎么计算呢?
出示:15÷3×5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五、板书设计
同级的混合运算
48-29=19
19 34=53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属于同级运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觉得是一节非常失败的课,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学情分析不够准确,对学生预期把握不准;
2、问题预设度不够,给低段学生提的问题太深奥,如“代表了什么”“体现了什么”等,学生不能理解我提的问题,致使是师生之间的配合不是很好;
3、太急,整节课就是一个字:赶,没有一个舒缓的氛围,学生学着累;
4、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明显;
5、环节设置有失偏颇,问题解决后就应该答,而不是放在最后,放在最后提出来学生是懵的,毕竟低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很久,一时会反应不过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以后要做到:
1、不仅要分清楚教室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在上课的时候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与课堂当中;
2、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以及学习态度等,把握好学情;
3、课堂是愉悦轻松的,不是紧张的。一节课的好与坏,不仅仅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更要看的是课堂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