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2012-04-12 16:24:34)
标签:
期货杂谈 |
分类: 经济 |
期货市场也被赋予更加宏观的经济意义。期货市场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微观层面的风险规避和价格发现功能,而是成为市场化经济中完备金融体系构建的要素:一是极大丰富了资产回报的形式,深化金融市场功能,使国民经济状态更加完备,成为宏观市场均衡形成的必要基础;二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使资源能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自由地流动。
作为现时与未来结合、简单与复杂对接的桥梁,期货与银行、证券一起,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三个主要层次。作为融资的初级手段,银行可被比作水塔,是资金的发源地,证券市场可被比作蓄水池,是资金汇集的枢纽,期货市场则可被比作资金集散的渠道,是流入、流出蓄水池的干支线,通过把资金回报率组装成不同形式,吸引更多元化的投资群体,促进资金流动,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如把银行看作是布料制造商,证券市场是服装裁缝,期货市场则是品牌设计师,将同样的服装蓝本设计成不同款式,包装成不同品牌,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而提升服装的附加价值。因此,正如第三产业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重点一样,成熟的现代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金融服务体系中的流通业和服务业。
随着今年4月股指期货的上市,中国金融期货体系建设也开始启动。2009年中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全球占比43%,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继续保持骄人的增长势头,前10个月同比增长接近50%。在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海外关注度不断提升,部分品种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定价的参考。有的商品交易所甚至被美国一些有识之士作为中国市场化建设的典型来游说国会,反对美国政府向中国发动的贸易冲突。
中国期货市场的活力,充分显示了市场化经济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巨大需求。与成熟国家相比,新兴和转轨国家的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为期货品种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如塑料期货,在欧洲上市几乎没有交易量,在中国上市却获得巨大成功。可以说,我们适逢历史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交汇的重要发展机遇,中国期货市场完全具备超越国际成熟市场的现实基础。
期货市场是大国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国际经验看,期货市场作为全球商品流动的一个重要平台,是美国政府全球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约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美国期货市场已成为全球各类大宗商品和主要金融工具的定价中心。
期货市场的不断创新对美国国力提升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不仅助推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也加强了其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软实力: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原油价格逐步市场化,美国抓住机遇,上市了原油期货,建立起全球原油贸易的定价基准,在能源进口中牢牢掌握价格主动权。美国每年原油进口总额数千亿美元,微小的价格优势即可带来数十亿美元收益,石油期货的上市给美国企业带来的利益实在难于估计。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提高经济效率,放开了各大战略性产业的管制。期货市场在这一“去管制”进程中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并以其杠杆效应及组合功能为私募基金、投行等创造更为灵便的投资渠道,促进各类企业和机构的壮大,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2008年由美国发端的国际金融危机曾使人们对美国衍生品泛滥的批评祸及期货市场,但时间和实践证明,美国在交易所集中交易的期货市场总体上是健康的,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并没有受到削弱。相反,期货市场在美国经济复苏和扩大美国经济影响力方面确呈现出强烈的扩张性。美国几家著名的期货交易所凭借其丰富的市场经验、雄厚的金融资本、先进的技术系统和机制优势,积极参股海外期货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已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子公司;在新兴国家,巴西证券期货交易所10%以上的股权已为美国金融机构所控制,印度几家主要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最大股东里都有美国投行、基金的踪影,俄罗斯目前正在与美国商讨共同投资建立新的区域性期货交易所;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东、南非等,美国交易所也与当地主要期货交易所签订了合作投资或技术输出等协议,致使全球期货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