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有无相生教案教育 |
分类: 原创教案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老子的整体思想。
3,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4,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材理解和教学设想: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包括“相对概念相反相成”的观点、“无”的功用问题)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包括“无为”、“贵柔处弱”等)。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3—4课时完成。
教学简易流程:
一、关于老子其人。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二、老子基本思想述略。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们返回到真诚质朴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下面通过几个概念略窥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
无为——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此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
不争——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
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柔弱非懦弱。柔,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无”,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
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神空间。
三、文意疏通。
四、反复阅读,增进对文意的深层理解。
1,课堂上,学生每则选文朗读不应当少于3遍,教师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
2,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或者很有困惑的选文加以深味。
3,3—4名学生就其中任意一则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其余同学可以参与讨论。讨论后,教师先就学生所谈加以指正,统一认识。
五、选文意蕴略说。
——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只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可以参考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组句子,每组前后2句,后句语意上重于前句,前宾后主。这是说,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4句,解说老子所谓“富,有志,久,寿”。“富”,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强行者有志”,大约是说,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诸实施,才是有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子有时似乎也不是一味退隐,他好像也有积极进取有创造的一面。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再提供一种解释:不丧失本性的就能恒久,身死而道不朽的才是长寿。“亡”,有的版本作“忘”,有解为“妄”,也有解为“忘”之本义的。
——这是谈“为”与“无为”、“事”与“无事”、“味”与“无味”、“大”与“小”,“多”与“少”,“怨”与“德”、“难”与“易”、“大”与“细”、“诺”与“信”9组概念的辩证关系。前3组,有顺其自然,得大道的思想;后6组,为老子人生经验之谈。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重建设性;此处结合前句,可能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重破坏性。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言“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本章是老子“贵柔处弱”“知足守雌”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它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这就能保全自己,使自己持久,有韧性,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六、老子智慧补充(教师选讲若干句,选抄若干句)
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3章: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8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 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