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新西兰南岛有几个非常著名的地方,可以说如果没去的话,就别说去过新西兰。这就是:皇后镇、瓦卡纳湖和摩拉基大圆石。下面我分别给大家介绍。

▲02
皇后镇(Queenstown,又译昆士敦或昆斯敦)位于新西兰南岛奥塔哥地区的西南部,是南岛的旅游度假地。整个城市环绕建造于瓦卡蒂普湖的入海口,瓦卡蒂普湖呈一个消瘦的“S”型,附近被非常壮观的群山环绕。景色变化万千、湖光山色宛如仙境。

▲03
皇后镇街景

▲04

▲05

▲06

▲07
如果想欣赏皇后镇的全貌,那么坐缆车登上山顶是最佳的选择。山顶上有观景台。我们选择下午坐缆车登山,找好合适的机位,可以拍到日落时分的皇后镇全景,再多呆些时辰,镇上华灯初上,就能拍到夜色辉煌的片子啦!
开始拍的时候光线非常强,光比大。由于光线的原因,镇子处于暗光下,只有对面的山随之阳光的变化而变换着不同的亮部,让人目不暇接。

▲07
我们去的时候正值秋天,秋高气爽,白云变幻莫测,气温也随着日落越来越低。

▲08
远处乌云密布,不好,要下雨了。很快,大风刮起来,雨滴像小石子一样迅速滴下来,还来不及收相机,浑身已瞬间湿透。

▲09
夜幕降临,大雨倾盆,无法继续拍摄,但皇后镇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0
幽静恬淡的新西兰南岛,在东海岸有个叫Moeraki的地方,每当海水退潮时,就会看见有50多个巨大的圆石头露出海面,说他们是石头,不如说它们是巨型石蛋更为贴切。它的形状之圆,内结构之神奇,使每一位见到这些石头的人都不得不从心底感叹。仿佛是外星人留下的。

▲11
据考察,这些石头的形成,来自4百万年前。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化,有的已经自然裂开,或里面是空的,或里面是非常坚硬的化石网状结构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来。根据毛利人的传说,这是一千多年前,航海大战舟阿雷德欧鲁号(Araiteuru)在岸边沉没时所滚出来的瓜果。后来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认为这些大圆石形成于六千五百万年前。

▲12
圆石形成原因:饱含会结晶的钙与碳酸盐微粒的海底沉积泥,经过四百万年,一点一点慢慢形成这些大圆石。

▲13
雨水海浪的侵蚀,将表层的岩石灰冲掉,露出黄色的化石网状构,也许,更多的数不尽的圆石头埋在丘陵的更深处沉睡著。但在深层的泥土中它们是怎么形成圆形的呢?还是它们从遥远的地方飞来落到这里后又被泥土埋住?

▲14
新西兰一个大学的考古结论说是海底生物与当地的地质结构相结合逐渐形成化学反应而生长成圆石的。但他们对此结论也有多个疑问。所以这些石头的真正成因真的是个谜。

▲15
夕阳西下,海天一色,美不胜收。

▲16
一对恋人站在大圆石上面。

▲17
梦幻般的色调。

▲18
海滩上游客很多,摄影人也很多。

▲19
动静相宜,冷暖对比。

▲20
用手机拍了一张全景图。

▲21
一个碎掉的大圆石,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内部结构。

▲22
瓦纳卡湖(Lake Wanaka)的独特风景线 —— 孤柳(Lone
Willow)。这个湖中孤柳的名气似乎比瓦纳卡湖还要大,湖中心一个柳树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屹立不倒,多年不死,很是奇怪。正因为奇怪,所以每个来到瓦纳卡的人,都要看看这个神奇的湖中孤柳。

▲23
瓦纳卡湖 Lake
Wanaka位于岛国新西兰,面积4,776平方公里,只有约5000人口住在这里。一万年前由巨大的冰川所造就的瓦纳卡湖与哈威亚湖相邻而居,被一小块名为“颈项”的银白色土地所分隔。这两座为壮丽山峰所包围的湖泊有着美丽的鹅卵石滩,是当地人和游客的热门观光景点,尤其是在漫长又温暖的夏季。

▲24
被同伴拍到我创作的样子。

▲25
瓦纳卡湖位于新西兰南岛的奥塔哥区,被高高的山脉包围,是新西兰第四大湖泊。

▲26
秋色宜人。

▲27
天上的云彩变幻莫测,不论是大风还是暴雨,这棵孤柳永远屹立在湖中心。

▲28
长曝记录下的是平静的湖面,其实并不真实。

▲29

▲30
这才是真实的样子。

▲31
夜里,我们再次来到这棵孤柳旁。当时月黑风高,湖中这棵柳树在大风的作用下不停的摇摆着,湖面波涛汹涌,有些恐怖的气息。我们匆匆拍了几张就撤了。

▲32
手机拍的全景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