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那天,我们到达开平。天气不怎么好,阴天伴着小雨,天空灰蒙蒙的没有一丝光影,南方的阴雨天格外让人觉得寒冷。索性,就用黑白灰来表现我眼里的开平碉楼吧,正好这个题材也很适合黑白片……
▲01
在广东开平,你会看到一个很奇特的景象:在巨大田野里突兀拔起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它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那种孤独状态,在小国寡民的村庄里,鸡鸭环绕的平庸里,让人产生一种的超现实感。
这些欧式小楼其实就是具备防御体系的碉楼。碉楼并非开平特有,而开平碉楼却绝对与众不同。
开平碉楼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是毫无规则的中西合璧。碉楼的下面完全是碉堡造型,四方的笔直的扶摇而上。而在笔直的简约之上,才是繁复的造型。像一棵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植物,在超越周围的阴霾之后,再释放树冠。就是在这个“冠”上,巴罗克式的、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拜占庭的种种风格争奇斗艳。
开平碉楼绝大多数是单体建筑,不与院落相连,脚下便是田野或者荒地了。然而说起碉楼,却不能不提几乎与之相伴而行的“庐”。当地人称中西合璧的别墅为庐。庐通常是两三层高,带有院落,也有不同程度的防御功能。碉楼主人通常还会在村子里拥有一个庐,比较安全的时候,全家人会住在庐里。然而碉楼里也是吃喝用度一应俱全。水给开平带来繁盛也带来灾难,年年台风登陆、洪水泛滥,总有几个月或者半年时间,人们要躲到碉楼里避水。这也是很多碉楼每层都设有厨房的原因,淹了下面几层,上面仍旧能开火。侨乡人民的富裕也引来了沿海的海盗和周边的土匪,上世纪20年代后期正值最动乱的时候,匪患成灾。碉楼是对抗匪患的强大武器。

▲02
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它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属于“四不管”地区,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归侨拿回钱财,却遭遇土匪肆虐抢劫,为了防御这些土匪,保证家眷的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归侨们纷纷集资建碉楼。

▲03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04
目前自立村是碉楼最为集中的村落。有九楼(碉楼)六庐,但只有两座碉楼开放可供参观,一座是铭石楼,另一座是云幻楼。

▲05

▲06
从村口踩着青石板路,直达铭石楼下。

▲07
楼主方润之先生在美国以经营杂货铺起家。楼顶竟是一个爱奥立克立柱加中式琉璃顶的六角亭子。

▲08
每个碉楼都根据主人的审美不同而情趣各异,但大体形状却又非常雷同。所有的碉楼都不止一道门,讲究一点的外面是个大铁门,里面是防子弹钢版,里面再是个木门。直筒楼顶着冠,每层四面都开着长方形一尺宽一尺半长左右的小小铁窗,铁窗也要两层,一层铁板或者钢板,一层铁柱。每个碉楼都根据主人的审美不同而情趣各异,但大体形状却又非常雷同。所有的碉楼都不止一道门,讲究一点的外面是个大铁门,里面是防子弹钢版,里面再是个木门。直筒楼顶着冠,每层四面都开着长方形一尺宽一尺半长左右的小小铁窗,铁窗也要两层,一层铁板或者钢板,一层铁柱。楼梯都特别的窄小,据说这些碉楼都是女人住的,那时候的女人都是小脚,所以楼梯也修的窄小。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姜文的《让子弹飞》就选在自力村拍摄了很多镜头,这个楼大家熟悉吗?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以上图片都是在自力村拍的,离开自力村,我还去了立园、赤坎、马降龙村和锦江里,不过我个人感觉还是自力村的碉楼最具特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