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2011-02-18 20:49:59)
标签:

北京

2011

怀柔

敛巧饭

原创

摄影

衣香云居

旅游

分类: 人文纪实摄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01

正月十六,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热闹非凡,同村吃一锅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敛巧饭正式支锅开灶了。现场亲临体验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敛食材、搭锅灶、敛巧饭,溜百冰、去百病,舞龙戏狮闹翻天。

“敛巧饭”是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即在每年元宵节时,村中少女便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待到正月十六这天,由妇女将其做熟,全村人共同食用,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传说杨树底下村,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渐成聚落,霍、靳二姓首居。据传,村中曾有一大杨树,故名。相传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霍、靳二姓两家逃荒来到杨树底下村,得益于山雀帮忙播种才避免饿死,因此,神雀成了当地村民的图腾、信仰。当天11点半,村内威望最高的老者梁守国登上神雀台,扬饭喂雀儿,口念吉祥之词,祈求来年丰收。随后,老人大声吆喝“开锅啦!”大家等候多时的“敛巧饭”正式开吃。一时间,不管男女老少、职位高低,大家都趁着热闹,拿着碗盆,甚至是瓢围向大锅,现场到处是“给我来一碗”的喊声。自成村以来,全村每年都有在一起吃“敛巧饭”习俗,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流传至今,从未间断。“敛巧饭”,即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前夕,村中少女至各家敛收粮食、蔬菜。待正月十六日将其做熟,全村女人共食。期间,锅内放入针线、顶针等物,遇之者,便寓其心灵手巧。百口大锅在山脚下一字排开另,巧字,还含“雀”意。山村人将各类飞鸟,俗称“雀”(恰与巧字同音)。饭前,需扬饭喂雀,且口含吉祥之词,以示敬崇。饭后,并在冰上行百步,曰走百冰(病),寓去除百病之意。每到此日,还有戏班及花会助兴演出。全村上下其乐融融,热闹异常,旨在祁盼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和睦康健、福寿绵长。同时,伴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颂扬了当地百姓知恩图报、怜惜弱者的传统美德。从而“敛巧饭”又称“怜雀饭”,其中蕴涵了儒学和禅学的博大文化思想。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02

一大早,村里就有专人去各家各户收粮食,他们叫敛食材。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03

村里的妇女开始忙活了,做肉一组、做饭一组,做菜一组,各司其职。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04

今年做的是好吃的豆饭。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05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06

热气腾腾的炉灶,不知道一会儿将出炉怎样的美食呢~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07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08

做饭期间,还有很多的民俗表演节目。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09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0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1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12

慕名参加敛巧饭风情节的各地游客很多,摄影人也很多,哈哈哈~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13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14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5

这是人们吃饭的桌子,现在冷清,开饭后就坐满人啦。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6

 哈哈,饭菜已经全部OK了,就等着分食给大家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7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8

美女见到这么纯正的农家饭,也是一脸的笑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

 小朋友吃的好香啊~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0

小伙儿的表情,就更毫无掩饰了,真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啊!
 

【现场直击】2011怀柔“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21

图15的那个餐桌,现在已经坐满了食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2

看看大家的吃相,就知道这敛巧饭有多好吃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